有奖评新闻
刘西源
一
一水巷:历史上,成都居民饮用井水与河水。每条街、巷都有公用水井,各家自己带水桶去井中提水或请水夫挑水送到家中。水夫一般管纵横几条街住户用水,每天挑水送到家,月底结算工钱。 有的人家嫌井水沏茶不如锦江、府河水清澈甘甜,便请东大街送水坊用人拉车装桶送河水。大的餐饮店、茶铺也固定由水坊的水车送水。清代夜间宵禁,为让水车来往方便,送水车夫穿号衣凭腰牌可以在水东门、四门月城的水门验校出入。取水通道便命名为水东门巷(水津街旁)、西水巷(靠通惠门)、北门的一水巷、二水巷。每天四更(约凌晨4时),这些小巷便传来木轮水车碾压石板路的吱嘎声,奏响了成都最早的市声晨曲。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四川巡抚年羹尧在成都辟西城为满城,于南河(锦江)架十米高筒车八架,竹檀越过砌有81层大砖的城墙,供给住满城的八旗官兵、家眷用水。满城内的送水水夫,是住在半边桥、笆笆巷(八宝街)的移民,乾隆时才改为城内穷苦人当世袭水夫。水夫冬天下河踩着薄冰取水,非常辛苦。“寒冬下河扁担闪,拉着水车像拉船。披霜冒雪送进城,满板还嫌送得晚。”满板是当时受统治的汉族人对满族人的称呼,从民谣中可见水夫的辛苦。
一洞桥:位于成都向东驿路的砖头堰支流上的红砂石桥,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用于运送从龙泉驿取来的竹木石材,依桥成街。
一心桥:距一洞桥不远,单扎石拱桥建于灌溉渠上。桥旁原有小寺,桥名取“一心向佛”之意,后扩建桥两端成街。抗日战争初,四川掀起投军热,华阳县郊区青年报名后,规定在此桥旁报到,领取军衣、草帽草鞋、剃头集合再开往集训地,因此,龙泉驿龙潭寺的百姓在此上演父送子、妻送夫相互勉励誓死抗日的悲壮大剧。撤退至内地的进步文艺团体及成都文化界救亡协会均到场宣传散发传单,陈许益(陈戈,解放后为著名电影演员)等在此演过抗日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附近百姓也赶来为出征将士送上慰劳品,显示了同仇敌忾捍卫国土的决心。
二
二仙桥:街名在城东,因桥得名。桥建于清初,扩建于道光五年(1825),桥旁为农田及乡村幺店子。桥名缘于桥侧有供奉道教神仙吕洞宾、韩湘子的小庙。道路连接彭州、绵阳,为送菜油挑担脚夫进成都的必经之路。每年冬至后,川北各县乞丐纷纷赶赴成都,在此桥附近歇息,守在桥头等候过路旅客施舍,这些乞丐,大都是将赴青羊宫灯会、花会的过路乞丐。解放后,土路扩成大道,工厂密集。二仙桥于1958年划入木材防腐厂内。道路沿用老地名,以二仙桥东、西、北路命名的街巷有13条。桥下沙河支流清澈见底,清代此处幺店子拿手菜是河水豆花、红油凉粉,甚得挑油脚夫赏识。
以二开头的街巷还有二道桥、二巷子、二水巷等,均为小地名。
三
三倒拐街:在一座城市内,按理街名不应重复,但清代,成都竟有三条三倒拐街。一条在大墙西街北拐鼓楼洞街,以街道三折得名,辛亥革命后改为永安街。一条在前卫街与光大巷之间,为避重名改为斧头巷。一条在纯阳观街、隆兴街交会处,北接岳府街,街有三拐弯而得名。清代至上世纪60年代,三倒拐与纯阳观和鹅市巷一直是布鞋的专业生产街,店铺鳞次栉比有百多家,以单棉布鞋做工精细、价廉物美著称,远销云、贵、藏的广大地区,哔叽圆口鞋、皮底绢面男女鞋、双扣、抱鸡婆鞋在川西享有盛名。欢送修筑川藏公路的18军将士时,该街联络布鞋业赠送上万双布鞋,受到时人的尊敬。
街北口正对清代名将陕甘总督、川陕总督岳钟琪府第。清末为川汉铁路总公司,后改为成都警备司令部及监狱,被执行死刑的人从司令部被人力车拉出游街,经过三倒拐时常常大叫“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到春熙路游街后到中山公园(文化宫)内枪决。临解放时,蒋军一辆坦克从警备司令部开出,仓惶中在狭窄的三倒拐第一个拐口被卡住,撞倒民房围墙,挣扎很久后才原路退回。在兵匪不分的年代,居民只好自认倒霉。
三洞桥街:靠近永陵,抗战前这里有靠城墙土路,开设在三孔石拱桥(已改建)旁的“带江草堂”,竹篱茅屋极为雅致,邹鲢鱼烹饪的鲢鱼极为有名。徐悲鸿、张大千等品尝后题画留字。解放后郭沫若亦曾题诗相赠,大蒜鲢鱼后成为川菜名菜。
沙河上现有中、下三洞桥各一座,整治沙河后,通桥道路修整一新,绿树成荫。古三洞桥已成为沙河八大景观之一。
以三起头的街名,还有取福禄寿喜庆的三多里,以植物命名的三槐树、三桂街,以街道顺序排列的三道街、三街坊,以桥梁命名的三东桥街,及已拆的三桥正街、南街(改建为人民南路一段)。
四
四圣祠北、西、南街:因街内原有祭祀孔子门下曾参、颜回、子路、子由四位著名弟子的祠庙,清代中期后,街因庙得名。鸦片战争后,外国人设教堂,办医院,四圣祠被改为教堂和医院。光绪二十一年(1895)端午节,成都男女青年在东较场互掷李子取乐过民俗节日,听说四圣祠教堂取小孩内脏作标本,拥至教堂讨公道。传教士开枪激起民变,市民焚烧四圣祠教堂及双流、华阳、仁寿教堂70余处。事后,迫于洋人压力,清廷杀害民变为首者数人,四川总督骆秉璋被撤职,赔款数万两白银,重建医院(现成都市二医院)。
以四为名的街尚有四维街、四道街、四街坊等。四维街,扩建红星路四段时街名取消。此地原为农村自然村落,抗战前扩街取名“四维”,源自《论语》“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既张,国家必昌”之义。四道街原为满城内联升胡同,后按街序定名为四道街。四街坊在成飞公司生活区内,按一至八街坊顺序排列定名。
五
五世同堂街:清乾隆时此处有张姓人家五代同居,世俗认为是祥瑞之兆,上报朝廷,写诗庆贺,国史馆副总裁董浩赠书画《五世同堂》匾。街北为康熙时建的华阳县城隍庙、玉皇观,庙旁为菜园。直到20世纪30年代,菜园才逐渐建房成街。
张姓住房到光绪时为官府机构(现为市二中)。光绪二十七年(1901),华阳县石板滩廖观音起义,秋天,包围成都。10月岑春煊接任四川总督,征调官兵将城东莲花祠、昭觉寺、东大街府城隍庙寄宿的流民押往郊外,以通敌暗探罪名处死。岑枉杀无辜,其幼年塾师赵藩写下著名的“能攻心则反侧自消”名联送武侯祠悬挂,请岑前往阅联,以示警喻。这场屠杀,造成郊外圣灯寺、踏水桥一带制豆腐、豆芽的人不敢进城,城内居民吃不上菜,怨声载道。岑亲自到圣灯寺调查,给冤死家属发放抚恤金,东郊豆制品才得以恢复送到城中。岑春煊对老师却不客气,认为题联伤了面子,不久就免去赵藩代理盐茶道道台的官,赶回了云南。
五块石街:成都一南一北有两处叫五块石的街名。在南的,相传有5块刻有古蜀国墓志的大石而得名,考古证明南郊为战国蜀文化墓葬区,五,在古代有“数之极”的含意,古蜀有“五礼”“五刑”之说,“五石牛”“五丁”更是与开明时代紧密相关。城南五块大石现已不在。城北五块石原有宋代一座大墓,墓基由石条砌成,年久失修,取五块石条为桥得名,现为全国著名商业批发交易市场。
五岳宫街:在文殊院街东。清初建祭祀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神灵的祠庙,聚集人气成市成街而得名。在五岳宫街附近方圆一平方公里内,清初由官府倡导,外来移民们修了许多宫观、寺庙、祠堂,如灶君庙、火神庙(现八医院址)、大仙祠(双眼井旁)、白云寺、喇嘛寺、红庙子(准提庵)、楞伽庵、金马祠、文圣祠、武圣祠、金沙寺、爱道堂、梵音寺等,几乎百步一寺,千步一观,连同附近的猪市、米市、草市、锣锅市、玉石市、骡马市、羊市、金丝市、银丝市、白丝市等交易市场,构成当时成都著名的闹市区。清朝派来视察的钦差,从川陕驿路进入成都后,见到如此繁华景象,往往对地方官留下“勤政”的好印象。
五加坡:在东郊,原为荒野,由五户人购买义地掩埋无主尸首的乱葬岗而得名,现更名古雅坡。20世纪50年代前,这里甚为偏僻,每年开春踏青时,城里人寻景观花,常在此处农家尝新蒜苗炒老腊肉、带毛风鸡、风鱼、艾蒿馍、芥菜春卷作午餐,大受欢迎。后迁来定居者增多成街。
五福村街:沙河在此拐弯,有人在“河湾处”上建乡间别墅,“五福村”的名称,取自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信好德,五曰考终命”。1949年,胡宗南曾在此居住,策划西南决战。1949年12月12日蒋介石从成都逃往台湾,胡也仓惶逃往西昌。现已沿河修街与市区相接,真有“梅开五福”的胜景了。
六
西胜街:原在少城内,叫右司胡同,俗称六部衙门街。因街内设有成都将军管辖兵、刑、工部事务的右司衙门等5个管军管民机构,加上石犀寺,合称六部衙门。石犀寺内,有秦蜀守李冰辟成都内江、外江(锦江)镇江雕的石犀,杜甫、陆游都曾为石犀写有诗篇。寺内还有惩戒在成都行为不端的僧人的刑律堂,是僧人望而生畏的地方,算成衙门凑六部之数。时光如水,石犀残片已成为街内小学的旗杆石。
六桥街:在现人民公园保路纪念碑一带,原为满蒙官兵眷属在满城领取禄米的禄桥仓所在地。仓房地界叫仓房街,紧邻金河,俗称禄桥街,不明就里者也称作六桥街。后此地建为少城公园,供满族人游赏。辛亥革命后有首《竹枝词》说:“八旗坐吃祖宗饭,提笼斗鸟丢江山。六六大顺输到底,禄米官仓变公园。”
七
七家巷:玉沙街旁的小巷名。光绪年间定街名时,因巷内有7户居民而得名。解放前,这里住过远近闻名的手艺人雷面人——雷耀山。他技艺精湛,讲仁义,惜穷人,捏的飞禽走兽、戏剧人物,甚受观众喜爱,尤以捏醉酒美国兵搂摩登女而闻名。
八
八宝街:原为满城城墙边汉人区的街,定名顺城胡同。贫苦人依城墙搭篱笆为屋,俗称笆笆巷。辛亥革命过后拆满城城墙建街道,嫌笆笆巷不雅改名为八宝街,今已成繁华大街。
八里庄路:原为乡村土路,从成都北门至此刚好八里而得名。路旁幺店子为过往挑菜油担子及行人提供酒茶豆花饭。东郊工业化时,路名几经更变,1981年定名,为火车东站仓库货栈区。
九
九思巷:在后子门附近。清同治时已有九思巷这个地名。《论语》志:“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敏,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街以九思命名,含有文化底蕴,劝人应时刻反省自警,谦虚待人,忠国赴义。另据学者陶亮生考证,皇城一带原为回族聚居区,建有十座清真寺,方便回民一日5次祷告。第九寺大门在羊市街,寺后墙外即为该巷,故“九思”应为“九寺”,川音将阴平“思”与去声“寺”混同,思寺不分,造成误会。不过“九思”确也承载泱泱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应是取得好的街名。
九里堤路:在成都市区西北。路因堤得名。唐乾符三年(876年),西川剑南节度使高骈扩建成都筑罗城,将郫江改道筑九里长堤辟水,取名九里堤。明代《四川志》《成都府志》均载九里堤原名糜枣堰,系刘备国舅、安汉将军糜竺的封地,糜竺筑堰拦水,堰外种栗桃,济灾民,故千百年来,此处为莳花植树基地。后也将此堤俗称诸葛堤,说是诸葛亮所筑,还把一位治水有功的知府生祠塑像说成是孔明的像,闹出误会。1982年定名至今。
九龙巷:即青年路。清代城市无管网下水道,成都城内挖有多条排水大沟。九龙巷原为空旷地,接纳附近九条水沟入大沟,通向盐市口金河。后人口增加,沟上铺石板成街得以命名。1939年6月11日,日本轰炸成都,巷口中弹,多处房屋被烧毁。1942年重建后更名为青年路。改革开放初,以个体销售服装享誉西南。
九如村:街名源自《诗经·小雅》:“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内连用九个如字,祝愿福寿连绵,吉祥昌达。“寿比南山”典故即出于此。此地原为郊区农村扩建成街,街以“九如”命名,体现了成都人遵礼行事兴旺发达,意义深远。
百
百寿路:为白果林小区新街,因附近有摸底河上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的百寿桥而得名。
百花村:东北与百花潭公园相连而得名。
千
千祥街:在江汉路旁。此街东侧为清代成都县监狱围墙,原名监墙街。清末定街名时改为现名。
万
万年场:万年场上、下街,在二环路上。原为农村土路,名五显路,因路旁有座五显庙,供奉金、木、水、火、土五行神灵,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春秋举行祭祀大会。1938年为避日机轰炸,城内疏散人口,庙改学校,道路两侧建房成街。1956年定名万年场上、下街。
万福街:万福桥旁临府河小街。河对岸是农田,农田远处可见万佛寺。万佛寺焚毁于清末。该寺始建于晋,唐至宋名净众寺,一称竹林寺。元末明初,因佛像众多改称万佛寺。康熙时重建,仅两殿四廊,规模不大。乾隆宠臣福康安任四川总督时拨款重修为五殿,将倒掉的晋代石刻佛像扶正,香火鼎盛。佛福同音命名万佛寺。寺僧还将福康安留寺摘句刻成联:“明月清风万佛寺,济生度厄有缘人。”由于城北有此大寺,每天功德不菲。为方便城内人前往万福寺观佛赏花,莳草歇凉,成都县组织修建府河廊桥,名万福桥,桥旁小巷名万福巷。桥头有陈姓开设的饭店,用清澈的府河水和汶川大豆制作豆腐,嫩滑白香,从彭州、广汉、新繁来的挑油长途脚夫,常来店内舀一瓢油现作麻婆豆腐,猪牛肉臊颗颗酥香,香酥鲜活,成为成都名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