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高州林科所“缅茄树繁育技术研究”取得成功并通过专家鉴定
本报记者 林福益 通讯员 罗肇茂 摄影报道
高州市林科所历时三年的“缅茄树繁育技术研究”终于取得了成功,并通过茂名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这项技术终结了缅茄树长达500年的“不育”史,并能够大面积大批量移植。记者获悉这一好消息后,于前天赶赴高州,采访了有关科研人员。
母树原地才正常结籽
缅茄树是我国一种珍稀树种,系苏木科缅茄属乔木,原产于缅甸,目前除在滇南有少量分布外,其余仅见于高州,而高州目前也只在西岸、南关、顿梭、市委大院四个地方各生长有一棵,西岸的这棵为母树。
传说,西岸的这棵母树是明代时缅甸国王作为贡品传入我国的,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明嘉靖二年间,官至太傅的高州籍李邦直告老还乡,皇帝为示恩宠,赐给他两粒缅茄籽。李太傅衣锦还乡后,将其中一粒试种,却始终不能发芽;另一粒给了其孙子佩戴。某日,缅茄籽不见了,太傅怎么也找不着,便怀疑是服侍其孙儿的丫环偷了,竟将侍女毒打至死。三年后,在其孙子的床下,原先遗失的那颗缅茄籽竟然长出了芽!太傅大为惊异,知道错杀了丫环,便将全屋拆掉,任其生长,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树冠达三四亩,树径超过两米。
更奇怪的是,此树只在原地才能结出坚硬而腊头大的缅茄籽,嫁接到别的地方,即使能成活,所结的缅茄籽却如龙眼核一般,难以用于缅雕(用缅茄籽雕刻成工艺品)。坊间相传,此乃丫环的冤魂所致。清光绪年间重修的《高州府志》中称,缅雕“三百年来,中土无双”。
开水浸泡终令其发芽
如今,西岸的这棵缅茄树已成了高州的一大风景,外地人包括各级高官政要到高州城几乎都要“到此一游”。据说1986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到高州视察时,在参观了这棵珍稀的奇树、听完当地的介绍后,曾当面指示“不要让它断子绝孙”。此后,高州林业部门的科研人员为拯救这棵奇树开始了不懈的探索,采用过圈株、嫁接、穿插等无性繁殖的方法,但均告失败,而直接用其果实进行有性繁殖,时间再长也不见发芽。后来他们终于发现:其不能发芽的原因,除了果壳十分坚硬外,它还有一层蜡,所以无法吸收水分而发芽。
从2002年开始,高州林科所开始了对缅茄繁育进行了新的尝试,他们先将坚硬的缅茄种子用100摄氏度的开水浸泡,这大概可以去掉其外面的那层蜡,自然冷却24小时后再取出播种,经过处理的果实发芽率竟然高达97%,然后再让种子苗嫁接上西岸母树的枝条,以保证其“纯正血统”。这一尝试,突破了缅茄繁育的关键技术,也为缅茄树的“开枝散叶”创造了条件。
缅茄繁衍形成新产业
这一成功,令不少高州人心中充满了希冀。缅茄树全身是宝:木质坚硬,极耐腐,不易受白蚁侵袭,是高级家具、造船业的上等材料;其花可泡茶,种子可入药,能治牙痛去火毒;核头的黄色腊头可雕龙画凤,制成的工艺品曾作为国宾礼品送给外国元首,只是因其“不育”,一直难以开发利用。
高州林科所一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西岸那棵缅茄母树为周边五户人家所有,每年结籽约三四千颗,每逢春节后都会举行拍卖会,以每颗8至10元的价格卖给缅雕艺人作雕刻用。去年,光是卖缅茄籽五户人家就有三万多元的进账,而一个缅雕成品,最高能卖到80元一个,还供不应求。
据透露,缅茄树繁育技术鉴定后,还需继续对其嫁接后的开花、结果和栽培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形成配套技术。届时,缅茄树的大批量种植将不再是梦想,不仅可望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潜能,还能拯救濒于没落的缅雕行业,并培植出其他相关行业,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上图:西岸村的缅茄母树
上图:缅茄籽:左为高州产,右为缅甸产
上图:缅茄种苗:右为穿插苗,左为实生苗
(晓健/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