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12日,从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第77次常务会议上传来消息,经过一个半小时紧张而审慎的研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4-2020年)》获得原则批准。
依照新《总规》中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北京明确了各区县的“功能定位”,初步推出了以顺义、通州、亦庄进行重点发展的11座“新城规划”,以及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新《总规》的“出炉”,使北京城市发展在过去几十年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起点。而一系列配套措施的推出,更是为北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新城疏解旧城压力均衡城市整体发展
——重点新城规划与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50多年来,如何发展与保护北京这座历史名城,并使两者协调发展,一直让北京的“管理者”思量再三。
2005年年底,在新《总规》的基础上,北京初步推出了顺义、通州、亦庄等11座新城的发展规划,以及《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5年-2020年)》(以下简称《中心城控规》)。
这两个“配套”措施的推出,不但让北京城的发展与保护“两不误”,也在均衡城市功能和布局的同时,为北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顾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苏联专家的影响下,北京首先对城市性质进行了彻底的革命———把一个工人阶级仅占4%的消费城市,改造成为一个工人阶级占1/4以上的莫斯科型的大工业城市。诚然,重工业的大发展,拉动了建国初期北京市的经济发展,不但给“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注入了无限活力,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旧城保护的经济基础。
但是几十年过去了,高能耗的重工业,使得原本资源就匮乏的北京开始“不堪重负”。
1993年,北京的城市性质被明确定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而这次国务院批复的新《总规》则进一步明确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历史名城、宜居城市”。
某种意义上说,城市性质的明确定位,让北京的新城发展与旧城保护有了“科学依据”。
重点新城发展着眼“后奥运时代”
“2020年,通州、顺义、亦庄三个重点新城的人口总规模将控制在250万人。”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黄艳表示,北京未来要在原有的卫星城基础上,发展11个新城,其中重点发展位于东部发展带上的通州、顺义和亦庄3个新城。
根据规划,3个新城将成为中心城人口和功能疏解及新的产业聚集的主要地区,共同构筑中心城的反磁力系统。
2020年,顺义新城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90万人左右,新城规划用地规模控制在104平方公里,但这里还不包含首都机场用地。
在依托首都国际机场,构建会展、商务、物流等“临空产业”的同时,顺义新城还将发展汽车制造等现代制造业,力求成为促进北京和环渤海地区发展的临空经济产业引擎。
在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将集聚发展,在成为综合产业新城的同时,辐射并带动京津城镇走廊产业发展,成为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中心、高端产业服务基地和国际宜业宜居新城。
2020年,亦庄新城总人口规模规划将控制在70万人左右,新城规划用地规模控制在100平方公里以内。
而位于顺义与亦庄之间的通州新城,2020年,其规划人口总量为90万人,新城规划用地规模控制在85平方公里以内。在成为面向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服务新城的同时,京津冀区域服务中心与文化产业基地将是其最大特色。
事实上,三个重点新城将作为一个组团带状城市统一整体规划,在配合中心城优化调整,促进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也为“后奥运时代”的北京奠定产业基础,满足了今后北京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心城“减负”
保护古都风貌
“发展新城将有力地疏导中心城的部分职能与人口;而随着中心城总体规模的控制,北京古都的风貌才能真正得到整体保护。两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黄艳说。
在1088平方公里中心城中,旧城被列为整体保护的地区。对于旧城,今后要严格控制地上建筑规模,同时降低人口规模,到2020年,规划常住人口90万。
保护并非一成不变。黄艳说,在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整体保护,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保持传统空间形态的同时,今后对于旧城还要因地制宜,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适应现代化生活需求。
按照《中心城控规》,北京严格控制旧城地上建筑规模,不再增加建筑规模,同时鼓励旧城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而这也意味着,今后旧城地上建筑规模将严格控制,即使是旧房翻建也只能保持原有规模。
同时按照规划,未来十五年内,中心城道路总用地192平方公里,比现状多了88.5平方公里,规划道路总长度4764公里,道路网密度达到4.4公里/平方公里。虽然道路建设的重点,在加密路网,但中心城解决交通的出口还在于发展公共交通。
中心城公共绿地要由现状59平方公里达到123平方公里,还要搬迁改造72个、总占地面积约为138公顷的“城中村”。此外,15年内,还要逐步搬迁整治五环路内危险品生产、储存、经营单位。
预计到2020年,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要覆盖中心建成区面积6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由现在6.6平方米达到14.5平方米,与11个新城一起构建起人们的“宜居”家园。
不再简单追求GDP区县功能“因地制宜”
——区县功能定位
2005年5月,在国务院批复后的第4个月,《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作为新《总规》的落实措施正式发布。
根据北京城市未来发展的定位,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指导意见》把北京分成了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四类。
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区县功能定位主要是根据区域发展特征、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划分,在“因地制宜”的同时,也在最大限度上保障了各区县的可持续发展。
《指导意见》中,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主要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以及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8个“中心城区”,该区域内将主要发展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以中关村、CBD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与商务中心区。
在被划入城市功能拓展区后,石景山原来重工业基地的区域定位已需改变。随着首钢等一批重工业项目的陆续开迁,石景山也开始着手打造集休闲、娱乐、数码动漫、会展、购物和商务办公等功能为一体的首都休闲娱乐中心区。
作为奥运会场馆主要所在地的朝阳区,先前的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因为不符合新的区县功能定位,也将被主动淘汰。而其原本的汽车工业,也同样将搬到“城市发展新区”中的顺义、亦庄进行再发展。
“西养东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反观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其所包含的10个郊区县,不仅“暗扣”着新《总规》城市空间新结构中的“两带”,也承担着北京未来生态涵养与产业拓展的重任。
在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亦庄组成的“城市发展新区”,将以各级工业园区为依托,按照产业集群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在争取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同时,与天津滨海新区“遥相呼应”,最终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以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为主构建的“生态涵养区”,则将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资源开采型企业,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以及消耗低、污染少的服装加工、食品饮料等都市型工业。
毫无疑问,根据区域发展特征、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而制定的区县功能定位,不仅保证了各区县的可持续发展,也避免了因地方利益破坏“全市一盘棋”的战略思路。
而“因地制宜”的区县功能定位,更意味着北京已不再单纯地看重简单的GDP增量,开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专家领衔公众参与规划思路科学人性
——规划思路与方法
科学的规划,源自科学的规划思路与方法。2004年11月6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修编成果公示的第一天,位于前门的北京市规划展馆西大厅里熙来攘往。在驻足细观的人群中,除了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普通的市民。而这在北京50多年的城市规划史上也是首次。
“《总规》修编关系到每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人,因此也就应该听取各方意见。”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当时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办主任谈绪祥回忆说。
早在此次总规修编工作的启动阶段,市委、市政府便确定了“政府组织、部门合作、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新工作方式,以保证新《总规》更为科学合理,更为人性化,也为今后城市的科学规划打下了基础。
据了解,此次修编,前后共有近200位专家为《总规》修编“出谋划策”;同时通过电话、网络、电视、调查和公示等途径,收集市民正式建议近3000条,以求规划能考虑到居民实际生活中的细节。
在这一场规模空前的政府、专家、市民“总动员”的背后,政府部门的规划思路,也从计划经济时代建设、管理、营运“大包干”的项目建设规划,转向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的发展管理规划,体现了市场经济时代下,政府职能的进一步“回归”。
新城发展与旧城保护,生态涵养与产业发展,中心城“减负”与郊区县“壮大”……北京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努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在注重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同时,昂首阔步地走向2008年奥运会,迎接奥运会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明天。RJ176网络编辑:刘春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