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奖评新闻
72岁的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巴克,39年里写了1000余篇日记,内容不是他个人的家庭琐事,而是真实记录了新疆军区某综合仓库官兵为库车县阿格乡栏杆村村民做的好事。
39年的执著,39年的真情,这其中蕴含着什么?1月中旬,记者走进这个偏远的维吾尔族小村落,感受部队官兵与乡亲们相濡以沫、唇齿相依的鱼水深情,聆听西部边陲军民团结、亲如一家的动人乐章。
有困难就找部队官兵——
解放军是乡亲们的“帕拿奇(保护神)”
“栏杆”,维语意为驿站,这是一个只有62户维吾尔族人家的偏远山村。与这个村比邻而居的,是39年前进驻这里的新疆军区某综合仓库官兵。
从县城去村子的路上,军车走走停停,顺路捎上了20多名回家的村民。在村口,最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竖在路旁的站牌——“便民车站”,白底红字,非常醒目。村庄距县城23公里,多为颠簸的沙石路,至今不通公交车,村民进城赶巴扎(集市),天不亮赶着毛驴车出门,天黑才能返回村子。仓库的车辆遇到村民就主动带上。后来,仓库为方便村民乘车,干脆把进城和回村的时间固定下来。村民亲切地称仓库军车为“爱民招手停”。
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乡亲争相邀请记者到家里做客。适逢古尔邦节,家家的炕上都摆着馕、馓子和水果,屋里的炉火烧得很旺。不巧,卡德尔已于1月6日赴京参加全国双拥文艺晚会。坐在他家阔大的炕上,老人的小儿子热合曼捧出一摞大小不一的本子。记者看到,每篇日记写得虽然很短,但那像火苗一样的维文却跳动着一个个真情爱民的感人故事。
“1967年10月11日,晴,天气转凉后,解放军给尼牙孜等十几户五保户拉来3车煤,让他们冬天不再受冻。”这是部队官兵进驻栏杆村附近后,卡德尔写的第一篇日记。经历过新旧社会、参加过新疆剿匪斗争的卡德尔,看到这么好的子弟兵,总觉得应该做点什么。他坐在炉火边,将这件暖心事记了下来。
看病难是乡亲们的头痛事,村里没有医生和医疗设施。仓库购置医疗设备,为村民开设便民诊所,每周还派医生、卫生员到村里巡诊。
“要不是解放军,我的女儿就死了,这个孩子也就成了没妈的可怜孩子了!”坐在炉火边,抱着已经两岁多的外孙女烤火的村委会原主任努尔·吐尔说,2003年5月17日,怀了一对龙凤胎的女儿分娩时,因大出血昏死过去,仓库立即派出医生和车辆抢救,最终使母子转危为安。
四级士官王世谦谈起1996年那场雪灾,仍然心有余悸。7月的库车大峡谷突起暴风雪,栏杆村5位牧民和500多只牲畜被困在铁里习提达坂。仓库领导连夜筹备了一卡车饲料和食品,派驾驶员王世谦出车救援。车行至大山深处,白茫茫的积雪有齐腰深,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沟。王世谦和战友就用铁锹扒雪开路。遇到大坡,车喘着粗气直打滑,他们就脱掉大衣垫在轮胎下,不行再垫上玉米秆。就这样一米一米地往前挪,平时6个多小时的路,整整走了21个小时。
部队和栏杆村是一家——
就像同胞兄弟一样亲
栏杆村三面环山,植被稀少,夏季洪水肆虐,不择路径的山洪经常冲毁村民的庄稼和房屋。在村委会办公室,村支书尼牙孜向记者说起过去的难处直摇头。
“不管多难,我们都要帮助村里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仓库官兵挖沙背石,带领乡亲们改造村子的面貌。修筑了从山沟通往子母河的3条排洪渠、3座桥梁和2座过水涵洞,彻底缚住了洪魔。还修了一条4公里长的灌渠,解决了村民引水浇地的难题。
绿洲是生命的摇篮,有了绿色,就有了生命和希望。栏杆村地处山口,春秋季节,风沙飞扬。仓库官兵斗风沙,战盐碱,在道路旁、渠道边,移石填土,栽植防沙林带,挖石造田,种植果树。如今,枝繁叶茂的防护林带,为栏杆村筑起了一道阻挡风沙烈日的“绿色长城”。
“部队一来就年年帮我们种树,几年村里就变了样。”憨厚内向的尼牙孜说,“仓库官兵和我们在山沟里相处了39年,解放军和维吾尔族人的关系就像同胞兄弟一样亲。”
乡亲们常年喝河坝水,一桶水沉淀半桶泥沙。仓库有一口水井,靠地表渗水慢慢集中水源,水量非常有限,官兵用水也很紧张。仓库原政委孙文生说,仓库想给村里打一眼深水井,请来不少专家,可费尽周折仍打不出水,仓库就出资从营区给村子里铺设了两条自来水管,将纯净的水引到了村里。卡德尔在写这篇日记时流泪了,他想到失去的两个儿子。1988年冬天,两个孩子到子母河里打水,结果掉进冰窟窿淹死了。全村有30多个人就是这样被子母河夺去生命的。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解放军带给了我们明亮
栏杆村位于古龟兹国都城所在地库车县境内,文化源远流长,丝绸古道的驼铃曾经在这里久久回响。《西游记》中的女儿国,据考证就在距村口仅3公里的地方。然而荒凉的大山和无垠的戈壁阻隔了村民与外界交流的脚步,在上世纪80年代前,村里不少人没坐过火车,没看过电影、电视。
1985年底,仓库才通上电。刚过新年,仓库就拿出30多万元,顶风冒雪将电线拉到村里。卡德尔的日记中写道:“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所以我代表乡亲们说一句,‘谢谢你们,是你们给了我们明亮!’”此后,凡是仓库官兵能看上的电影,也要给村民放映;仓库添置的磨面机,也要给村民使用。记者了解到,现在,栏杆村80%以上的家庭有电视机,5家有了卫星电话。
在村民努尔·提依普家,记者碰巧遇上了老人的孙女古丽。古丽是栏杆村的骄傲,毕业于新疆气象学校,现为一家旅游公司的导游。这个走过许多地方,讲着一口普通话的姑娘,浑身洋溢着现代都市姑娘的气质。当年她的爷爷是全村第一个买电视机的人。她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感谢解放军带给我们知识的阳光。”
为帮助村民走上科学致富路,每年冬季,团里都要为村民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培养科技致富“明白人”。免费向村民提供苹果、香梨等果树苗,想方设法支持村民发展经济作物,使全村人均收入由过去的几百元提高到现在的1400多元。
村民艾尼瓦尔是聋哑人,仓库官兵送给他一只羊,并帮他盖羊圈、购饲料、剪羊毛,教会他养羊的科学知识。艾尼瓦尔几年就富了起来,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
过去,村里的小学简陋而破旧,一间小土房,窗户没有玻璃。1993年,仓库官兵与村民共同出资建起了新校舍,买来新桌椅,为孩子们免费提供学习用品。记者走进教室,学生们有礼貌地站起来齐声问好。教室里温暖如春,窗台上一盆盆鲜花竞相绽放。村支书尼牙孜告诉记者,仓库官兵开展助学活动,使20多名儿童重返校园。10多年来,这个只有200多人的村子先后走出了8名大中专学生。
去年8月,尼牙孜的女儿孜莱汗考上了江西医科大学。尼牙孜夫妇正为女儿的学费发愁时,仓库原主任杨志强就把官兵们的捐款送到了尼牙孜的家里。孜莱汗走的那天,仓库官兵在村口敲锣打鼓欢送。官兵们知道,栏杆村走出的大学生越多,这个穷山村就越有希望。
世世代代把日记写下去——
让后人知道共产党好,解放军亲
39年来,仓库官兵走了一茬又一茬,卡德尔的日记也记了一本又一本。
“这些事您记在心里就行了,为啥要用日记记录?”卡德尔曾经不止一次面对各路记者这样的追问,他回答说:“记在脑子里时间一长就忘了。我死了就没人知道了,我要让村里人世世代代都知道,共产党好,解放军亲。”
2004年老人突发脑溢血,留下了后遗症,无法再动笔写字了。他就教小儿子热合曼续写日记。
热合曼现在已经能说一些常用的汉语,如“新年好”、“谢谢”、“再见”等,但还达不到会话的程度。记者看到,热合曼的书桌上面摆着一本汉语字典,他说他正在学习汉语。
尽管语言不通,记者所到之处,仍能强烈感受到村民的热忱、友善和宽厚。这方土地还很贫瘠,经济还不富裕,但民风纯朴,人人相敬,家家和睦,尤其是军民之间和谐相处,成为沙漠中的“精神绿洲”。栏杆村的乡亲认识仓库的所有官兵,还给许多官兵起了“阿不都”、“阿凡提”等维语名字,而仓库官兵更是把少数民族群众视为自己的亲人。
仓库的领导班子调整后,新班子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栏杆村“认亲”。记者见热合曼在日记中写道:“仓库领导在古尔邦节期间走访慰问村里的18家贫困户,并送来了砖茶和方糖。”
“村里咋不见有人养狗?”离别栏杆村时,记者唐突地问维吾尔族军官阿里木。搭车的努尔·吐地大叔笑声朗朗:“有解放军,我们啥都不怕!”
卡德尔的日记,像一座耸立在塔里木盆地的爱民丰碑,铭刻着仓库官兵与维吾尔族同胞血浓于水的真情;像一朵绽放在天山顶上的雪莲花,诉说着军民携手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动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