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编辑部
“我不在家,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2005年,当一位台湾青年把这句与家人低语似的告白,悄悄传遍了大陆的时候,我们这才发现,有一缕叫做“时间”的光芒,正意想不到地穿越一扇扇历史的窄门,进入公众的视野。
在李俊明的书里,记录的是他在伦敦众多博物馆中的感悟,包括与那些古老器物的心灵对话;而我们要说的,是中国的博物馆,尤其是那些曾游离于公众视野之外的、中国人的私立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的主人,曾经或多或少被一团“神秘的”“地下的”,让普通人捉摸不定的光环包围着。如今,他们浮出水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大多是一些肩负着历史文化责任感的个体收藏者。他们凭借着一腔热爱,孜孜不倦地奋斗多年,终于在我们的共和国取得了“私立”的合法身份……
以我们从小得到的教育知道,中国是一个“以史立国”的文明古国;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风云赅九州,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未曾被时间之手掐断的古老文明。中国有“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四库全书》……然而,至少在一百多年以前,我们没有收藏自己历史器物的习惯,没有一座能见证历史真相的博物馆。
所以,所谓的历史,绝大多数是由史官们在宫廷之中施展“春秋刀法”,用无辜的文字撰写而成的“正史”。“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不正是对我们洋洋大观的历史典册最好的注脚吗?真正的历史,只存在于那些乡野民间的声音里;只存在于史书纸页的背面、墨迹之间的空白。
所以,所谓的收藏,在中国过去的全部意义,只是士大夫们借之吟咏的高雅趣味、皇族与豪门手上的稀奇赏玩。在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里,收藏变成了古董,知识变成了鉴赏,智慧变成了风月,历史变成了玩物。
直到1868年,一位叫韩伯禄的法国神父来到了上海,建立了徐家汇博物院,这才拉开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座博物馆的帷幕。这座后来以“震旦博物院”闻名于世的教会博物馆,虽然当时只是在教堂内的空屋中,储藏了历年搜集所得的动植物标本,并不公开展览,但它以其现代博物馆的功能与理念,成为了中国名副其实的最早的博物馆。1883年,徐家汇博物院在教堂附近特建了专用的收藏馆舍,并且按照现代公共博物馆的方式:每日午后准人参观,不取游资,亦无入场券,入门后即有人招待导观。
无须多说,历史存在于人的心灵。在这篇短文里详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博物馆史是不恰当的。我们只想对这个患上了健忘症的时代说:请尊重历史,请尊重历史的遗物,请尊重为我们保存了这些遗物的人。
大道无言,恰恰是无言的震撼。如果说历史真的存在于人心的话,那么,没有被那一扇扇窄门里的光亮开启,我们心灵中的历史,将永陷黑暗之中。
花絮
卡洛尔·安·达菲获艾略特诗歌奖
1月16日晚上,英语文学世界最重要的诗歌文学奖——艾略特诗歌奖(T.S.EliotPrize)公布了2005年度获奖名单,苏格兰著名女诗人卡洛尔·安·达菲(CarolAnnDuffy)凭借着最新畅销诗集《狂喜》(Rap-ture)击败了包括布克奖得主杰拉尔·伍德沃德(GerardWoodward)在内的其他9位诗人,获得这一英语诗歌领域的最高荣誉,以及1万英镑的奖金。
奖项公布前的周日,达菲由于陪同女儿参加考试,错过了在伦敦举行的艾略特诗歌奖入围诗人诗歌朗诵会。这一举动曾被评论家认为是对“诗文会社”的不敬之举,因此达菲的最终获奖出乎很多人意料。现年51岁的卡洛尔·安·达菲出生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现长期定居于曼彻斯特以教授诗歌为生。自1974年进入诗坛以来,已出版超过30本著作,并曾先后获得英国国家诗歌竞赛奖和惠布瑞特诗歌奖。艾略特诗歌奖评委会主席大卫·康斯坦丁称赞《狂喜》是“一本自始至终洋溢着热情的诗集,融合了丰富多彩的创作形式和主题”,“重新鼓舞和延续了诗歌关注爱与失落的悠久传统”。
除了获奖作品《狂喜》,达菲的诗集包括《妇女福音》(FeminineGospels)《平日》(MeanTime)等,其中为诗人带来广泛盛誉的当属《世界之妻》(TheWorldsWife)。当诗歌正日益失去其读者群时,达菲的诗集却是英国图书畅销榜的常客,为数众多的达菲诗歌“粉丝”使得达菲成为英国最受欢迎的当代诗人。达菲涉猎十分广泛,除了诗歌,她还创作了大量剧本和儿童文学作品,并曾获得过惠布莱特儿童文学奖。(据《东方早报》)
加拿大著名诗人厄文·莱顿逝世
加拿大顶级诗人厄文·莱顿近日在蒙特利尔护理中心溘然长逝,享年93岁。
莱顿在现当代加拿大诗人中拥有重要地位。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工作,但是他真正的激情和名声都是由诗歌而起的。上世纪50年代初,莱顿出版的诗集《黑色猎人们》让他声名鹊起,随后开始热衷于参加加拿大广播公司的电视辩论节目“舌战”,言语犀利,反应敏锐,很快成为名辩手。莱顿创作丰富,他的诗歌坚实有力,富有讽刺性和色情意味。他在1959年凭借一部《献给太阳的红地毯》赢得了加拿大文学最高奖项——总督文学奖。
在50多年的文学生涯里,他出版了40多本诗集和文章集,曾于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那年最后的获奖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
莱顿特别爱和批评家较劲,批评的声音越多越响,他对自己的声望就越感到陶醉。他曾宣称:“我是一个天才,我的作品将和莎士比亚、华兹华斯以及济慈的最佳作品永垂不朽。”
莱顿1976年获得了“加拿大勋章”,这是该国的国家级最高荣誉。(据《北京晚报》)
英国惠特布莱德奖颁布
在1月3日宣布的惠特布莱德奖小说、小说处女作、传记、诗歌和童书五个单项奖中,克里斯托弗·洛格(ChristopherLogue)的《冰冷的召唤》(ColdCalls)获诗歌奖。
惠特布莱德奖其余四个单项奖的得主为——
小说奖:阿里·史密斯女士(Ali Smith)的《不速之客》(The Accidental);小说处女作奖:欧大旭(TashAw)的《和谐丝庄》(The Harmony SilkFactory);传记奖:希拉里·斯伯灵女士(HilarySpurling)的《大师马蒂斯》(Matisse the Master);童书奖:凯特·汤普森(KateThompson)女士的《新警察》(The New Policeman)。
其中,欧大旭(Tash Aw)系33岁的马来西亚华裔作家。
在本届惠特布莱德奖入围选中,造成另一轰动新闻的是,一位南非出生、现在伦敦当餐馆女招待的作者,也进入了本届英国惠特布莱德奖的决选名单。这位名叫蕾切尔·扎多克(RachelZadok)的33岁业余女作家,在英国媒体对其履历的大肆报道之下,风头已大大盖过了萨尔曼·拉什迪和尼克·霍恩比(NickHornby)这两位同时进入决选的名家。她的小说名为《宝石压垮水精灵》(GemSquashTokoloshe),讲的是一位少女在南非种族隔离最盛时的成长经历。评委称,此书是对“孩子视角中的南非乡村的有力再现……蕾切尔·扎多克将一个崩溃中的家庭的隐秘剧情,与正在变革中的国家相对照,创造出一种真切的危机感”。
惠特布莱德奖是英国最为著名的年度书奖之一,由英国的旅游业巨子惠特布莱德公司出资创办于1971年。评奖规程要求,在一年来英国和爱尔兰共和国的作家出版的新书中,从小说、小说处女作、传记、诗歌、童书等五个领域,各选出一本该领域内的年度最佳,然后进入最后的年度最佳图书的评选。首轮选出的五奖书奖的奖金为5000英镑,最后的大奖得主可再得25000英镑。
获得去年大奖的是牙买加裔英国女作家安德莉娅·利维(AndreaLevy)描写移民生活的社会喜剧《小岛》(SmallIsland)。
按惯例,该奖的颁奖典礼将于1月24日举行。
(闹闹 搜集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