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月22日专电 关注“垃圾包围的村庄”——江苏一些农村环境污染状况调查
新华社记者葛如江 姜涛 李钧德
楼房遍地、别墅成群,这是苏南农村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然而,记者前不久在江苏农村调研时发现,一些地方的农民在充分享受着改革开放给他们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承受着工业化飞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 工厂废水横流,河里漂浮着垃圾,黑黑的污水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漂亮的农家小院被垃圾包围着。现代物质文明与污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地农民告诉记者,如今口袋鼓了,房子宽敞了,但村中的环境却少有人管。不少农民认为,要提高生活质量,一味追求收入而不顾环境的生产方式应该改变。他们希望彻底治理“垃圾里的村庄”,还昔日小桥流水的江南美景。
河水: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可以灌溉”,90年代“垃圾覆盖”
记者前不久到江苏省无锡市东港镇采访,这里街道宽敞,小车奔流不息,街道两旁工厂密布,置身此地已分不出这是城市还是农村。在八里桥村口,50多岁的村民乔桂凤正在一方池塘边洗衣服。池塘不大,半亩左右。水草已占据了池塘的一大半,水面上还漂浮着一些垃圾。乔桂凤一边清洗衣服,一边用手“驱赶”着漂来的杂物。
村民们告诉记者,近十多年来,农村的水环境特别是中小沟河、池塘,变化很大。有些村民唱起了段子: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可以灌溉”,90年代“垃圾覆盖”,现在则是生态破坏。村民说,在这些污染中首要是工业污染。
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被称为“嘉亿企业”的一家工厂,这是一家生产摩托车配件的企业。它的后面是一条小河,车间里排出的污水沿着一根管道排入河中,河面上杂草丛生,河岸边到处是厂里堆放的垃圾。村民说,几年前这条河还比较清,自从这家工厂来了后,河水就被污染了,而且把周围的池塘也污染了。
来到村中,记者看到农民的住房几乎是清一色的两层小楼,村中的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前。小楼门前卫生还说得过去,但屋后却难以下脚。村民唐国贞开了一家小商店,他告诉记者,现在口袋鼓了,吃穿不愁,就是村里的环境没人管。
肥料:“庄稼一支花”变成污染源
一大堆垃圾就堆放在村头路边,10米远处就是漂亮的农家小院和两层小楼,这是记者在宜兴市周铁镇陈桥村看到的情景。垃圾堆旁“文彬摩托车行”附近的几位村民告诉记者,周铁镇到处都是化工厂,到处都是垃圾,这里还算干净的。周铁镇的中和村附近的几条河里都长满了杂草,河水像盖了一层盖子,由于长期无人清理,水越来越少,河越来越脏。
记者来到扬州市下辖的江都市周西镇楼庄村,村民田志高家的猪圈就在水塘边,水塘连着村中的一条河。猪粪先被排入水塘里,再经雨水一冲即流入河中。老田说,河里的水已多年不用了,村里的人要么吃井水,要么吃自来水。他说,10多年前河水可清了,那时一到冬天农闲时候,村里的壮劳力就下河把淤泥搞上岸再和些青草,经过一个冬天发酵,就成了很好的当家肥。但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挣钱了,河里的淤泥就没有清理了。
记者看到,两边的河堤坍塌了许多,河面上水草众多,水深处不足一米,河底肥沃的淤泥泛着气泡一个个往上蹿。老田说:“过去的用来造当家肥的‘宝贝’如今变成了河水污染的祸首。”
据记者调查,当前农村相当大一部分畜禽粪便等各种垃圾都被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对水体、土壤、空气等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江苏省环保厅专家吴天马说,近20年来,江苏省化肥日渐代替有机肥,不但造成禽畜粪便和人粪尿的严重浪费并污染环境,还形成了化肥与人畜禽粪便双重污染。
环境:建设新农村不该被遗忘
扬州市邗江区委农工部一位干部说,现在,费工费时的农活,如农家肥、运秸秆,挖河泥、除草等基本没人干,出现了“家家户户忙挣钱,不问怎么种好田”的局面。一些新的耕作方式对农业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耕作机械和耕作技术不配套,秸秆难以就地还田,农民便将秸秆付之一炬,有的甚至直接将其推入河里,河塘成了“天然垃圾场”。传统农业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被高投入、高污染所替代,许多能源、肥源变成污染源。
东台市农业局局长高永俊对记者说,因为费工费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兴办的沼气池大量消失。农村垃圾因其非有机质成分增加,已不再制作农家肥,而是在家前屋后、河边桥头任意堆放,而管理与处理处置方法又十分原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农村环境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目前,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一些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基本是空白。10多年来,农村环保除各种示范试点和创建活动有少量投放外,对面上工作几乎无资金投入。村级组织对农民的号召力非常有限,很多地方出现农村公共环境无人管、管不了的现象。县乡政府部门普遍感到农村环境管理难度很大。
一些政府部门为农民做好事,却带来负面影响。记者看到有些农民建造楼房,使用抽水马桶,粪便直接排入水体。一些地方改厕,建造三格式化粪池,居民卫生条件改善了,住宅周围的河道污染却加重了。有些地方新建乡村公路,路经大河则建桥,遇到小河则筑填,形成一批断头沟半截河,活水变死水,死水变污水。
江苏省农林厅环保专家周荣荣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力改善人居环境,让垃圾远离村庄。作为地方政府应该转变思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地把工作方针转到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