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1月23日讯 同事小姜自告奋勇,当过一回“业余警察”。但从那之后,他再就不提这碴儿了。
我们公司在南郊下曲家,挨着机场路。这条路自朱家庄以南,少有红绿灯,往来车辆速度极快,时有交通事故发生。 每每目睹惨祸现场,小姜便露出痛心疾首的表情,哀叹车祸猛于虎。后来,小姜加入了烟台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决心为此做点事。
公司附近有一所职业学校。小姜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楞是将我们几个同事发动起来,与他一起去护送学生过马路。然而,司机与学生们并不买帐,大都不听指挥。我们几个没了耐心,一哄而散。小姜坚持了几次,觉得收效甚微。他感叹“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又绞尽脑汁想办法。
一天下班后,小姜独自拿着个木招牌出去了。大家都以为他要到火车站接人。不一会儿,他垂头丧气地回来了。原来,小姜把白纸贴在木牌上,在中间画了个红红的大圆圈,想做个“流动红灯”。谁知举着牌子戳在路口,根本无人理睬他。
小姜叹道:想做好事咋就这么难呢?文/林明玉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十几年前,王延中第一次踏进那间奇石店时,登时呆住了———满屋的奇石静静地望着他,那一刻,他与几世的缘份遭遇了。
王延中乳名便叫石头,家住开发区。他认定自己与石头有缘。打小,和石头沾边的东西,他都喜欢。自从迷上奇石,他倾尽财力搜罗,练就了一双慧眼。
平时,他衣兜里总装着几块小玉石,随手摩挲。临睡前,还要把玩,睡着了,石头就滚在枕边,常常把老伴硌醒。书房、地下室、车库,王延中的家,到处是奇石。为便于晚上赏石,他特意在书房安了一盏卤素灯,灯光下,奇石更显光泽。
赏石十几年,王延中揽得许多珍品,也不乏遗珠之憾。一次,奇石店老板进了一块三江石,纯色黑底,抹有一大片红,极其罕见。店主开价两万八,王延中一时犹豫。他默默端详,突然发现:石上的斑纹恰如两个狂草大字:香山。“香山红叶”,浑然天成。他忍不住说破。结果,另一位玩家果断出手。事隔多年,王延中还心痛不已。
没有文化底蕴,无法欣赏奇石之美。王延中喜书法,擅丹青,爱写诗。石头为他寄寓情感找到了新的出口。
他特别钟爱的几枚石头,都得自无意中。一尊大湾石,他取名“大风歌”,状如侠客的背影,草帽低垂,姿态孤傲。这尊奇石的意境,与他的情志相合,与它对视,常能引下热泪来。一枚风砾石,产自戈壁滩。经年累月的风吹砂打,使它形成了特殊的形态,宛如内脏坦露。王延中特意为它赋诗一首,赞它活得干净,“坦坦荡荡地展现着全部”。石头无言,却懂人心。王延中坚信,他能听懂石头的歌,因为他是用心在听。
赏石之余,王延中又迷上了篆刻。他无师自通,俨然成了行家。看来,他与石头的缘份今生是无法割断了。文/赵冬梅
春节征稿
马上就到春节了。亲朋好友间,照例要拜年、聚会,有人要回老家看望父母,有人打算全家出去旅游。7天长假,会发生多少故事?来,给我们讲讲吧,讲讲发生在你身上的,你听到的,看到的,那些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年节眨眼就会过去,但生活的滋味长留心头。
来稿字数应在600字以内,要求真人真事,鲜活生动。请作者留下详细地址和联系方式。
来稿请寄:烟台市北大街54号《烟台晚报》专刊部《烟台街》收。 E- m a i l: z h a o d m@ y t d ail y. c o m w a n g x i n@ y t d a i l y. c o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