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奖评新闻
首席记者 罗成友
曾让重庆人感到自豪的蚕桑业,这几年却怎么也让重庆人自豪不起来,5年间一直处于徘徊状态。
产量徘徊位次下降
2000年,重庆的蚕茧年产量就达到55万担,从那以后,在“东桑西移”的机遇下,我市不少区县(自治县、市)都把蚕桑产业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抓,提出建10万担、20万担规模的区县就有好几个。 市里也提出了百万担优质蚕茧工程,把蚕桑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推进。
可几年过去,到2005年,全市的蚕茧产量还只有60万担,仅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了5万担。而在全国的排位上,却从几年前的全国第四位,降到了七、八位上。2002年,全市养蚕农户有100万户以上,到2005年,养蚕农户已不到60万户。
产量徘徊,在全国的位次下降。这是重庆蚕桑产业的现状。
关于重庆蚕桑产业徘徊不前的争论
关于重庆蚕桑产业近几年徘徊不前的原因,市外经贸委茧丝绸行业管理处处长何毅说:“目前,在业内正展开着一场争论。”
一种争论是农村劳动力外流影响了蚕桑生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目前由于外出打工的多,一些本来养蚕就少的农户就放弃了蚕桑生产。而对这一观点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如果养蚕的效益增加,农户在蚕桑生产上就会扩大规模,农户就不会放弃蚕桑生产。
第二种争论是重庆蚕桑产业的投入太低。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目前重庆每年投入蚕桑生产的资金(各个渠道总和)仅有1500万元左右,难以扶持农民发展好蚕桑生产。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根本原因不在投入上,广西每年投入仅有1000万元左右(各个渠道总和),可这几年广西的蚕桑生产每年都以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
第三种争论是蚕桑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不高导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目前重庆蚕桑年发种90———100万张,平均每户年养蚕不到2张。可有人认为,造成集约化程度不高的根本原因是蚕桑生产者的积极性未调动起来。
垄断经营损伤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
重庆蚕桑业为何长期徘徊不前?最根本的原因是垄断经营损伤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
“我们县内只有两家蚕茧收购经营业主,分别垄断了10多个乡镇,蚕茧只能交售给他们。由于是垄断经营,收购点的服务态度不好,卖1公斤茧,经过扣水分,扣黄斑茧,甚至扣称,只得到七、八两的钱,级别也压得低。”铜梁县永嘉镇幸福村的蚕农邓新林说,“这样的垄断收购,让我们卖的是伤心茧,不少蚕农都放弃已栽上的桑树,不养蚕了。”
这种实质上的垄断经营在我市是普遍存在的。
市外经贸委茧丝绸行业管理处负责人称,目前我市获得了鲜茧收购经营权的业主中,绝大多数都是私营业主。
这些业主垄断了政府给予的鲜茧收购资源后,使蚕农失掉了售茧的自由权。而垄断经营者就在服务质量上降低,从压级压价上损害蚕农的利益。
据市外经贸委茧丝绸行业管理处提供的数据,2005年,我市的蚕茧收购均价每公斤仅有14.7元。而全国的收购均价每公斤最少也在16元以上,已基本打破了垄断经营的广西,收购均价每公斤已达到17元至18元。
以全国均价每公斤16元计算,2005年,我市蚕农因价格偏低就少收入3900万元。知情人士透露,2005年,我市蚕农售茧的总收入大概在4亿元左右,而经营者经过简单的加工卖出去后,就达到7亿元以上,除去经营、加工中的成本,利润空间至少在30%以上。
垄断经营从服务质量、损害蚕农利益等上措伤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这是我市蚕桑生产徘徊不前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