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华龙网讯(记者颜明华)近日,垫江县白家乡合兴村71岁老农刘德孝合计去年收入时喜上眉梢:“同样是两亩地,去年比上年多收入7000元,而且不担风险!”
刘德孝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往年两亩地产出的玉米和黄豆收入1200多元,除去各项成本,纯收入不过800元。 而去年这两亩地流转给了业主种藠头,“坐收”承包费600元;业主又以每天18元的工价聘他和老伴回来种植,两人全年务工收入达7200多元———两项合计7800元。
如此,刘德孝和老伴去年人均增收3900元。在合兴村885家农户中,就有364户将土地流转了出来,并增收明显。
刘德孝所说的“业主”,是村里的生意人汪江波。“我贷款18万多元承包他们的土地又聘他们种藠头。”汪江波说,他以前可没这胆量,但现在有家公司不但与他签订了包销合同,还替他贷款担保,连利息都给贴了。
汪江波所说的公司,是县里一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该公司负责人介绍,以前因垫江藠头产出少,公司每逢收购季节就得腾出大量人手在周边区县,甚至远赴成都一带收购藠头。公司曾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发展农户种植,但因农户分散,种子要么被泡进了咸菜坛,要么种出来不符合加工要求。
去年,在县里的引导下,该公司祭出奇招:全年提供担保贷款58万元并贴息4万余元,在全县5个乡镇发展10多个“业主”,再由“业主”对其发展的2000多个农户实施标准化种植。因此,去年该公司在垫江的藠头基地已发展至3000亩,本地原料份额由原来的不足5%增至50%。再因实行标准化生产,藠头的加工成品率提高了7%。
“这种模式换来多赢!”垫江县农办副主任丰孝明分析说,农民零投入零风险却实现了增收;起着承上启下的“业主”也乐在其中;企业解决了原料问题,并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原料消耗。
记者感言:在目前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很多地方虽有好的项目却因不能集中土地而“有米无锅”———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农民怕担风险。一旦突破这个阻碍,土地的“死板”将因流转而激活,分散则因集约而高效———增收的盼头,来了。
来源: 2006-01-23 10: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