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晚的重头戏是语言类节目,从近日媒体曝光的春晚节目单来看,语言类节目占了将近三分之一。显然,春晚把语言类节目当成了自己的杀手锏,希望观众在包袱和笑点中对春晚感到满意。这不,赵本山的小品《说事儿》情节再续当年的《昨天,今天,明天》,在央视春晚进行二次彩排现场,台下观众席大约每十五秒就爆发一阵笑声和掌声,观众席上有四次持续了大约十秒以上的笑声和掌声。
如果说语言类节目是今年春晚的拳头武器的话,那么赵本山就是保住春晚人气的顶梁柱了。《说事儿》一个节目能让观众笑35次,或许央视对自己的杰作应该很满意了。但是,春晚靠几次笑声就能把观众拉回来吗?笔者对此表示怀疑。原因很简单,一是现在已不再是娱乐生活单调的年代,群众并不缺少逗乐的东西;二是春晚被定位为企业产品,想靠着一个个卖点来吸引观众,这种培养“卖点”式的做法早已行不通了。
这几年春晚收视率越来越不乐观,这显然与我们国家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有关。我们随时打开电视,都有很多节目在追着你“逗你玩”,网络和手机更是让娱乐无处不在。在这种全民娱乐、各种媒体都在娱乐大众的背景下,即便是最强势的春晚,也难以突围。在这种困境之中,春晚竟然还把自己的优势定位在让百姓笑几次上,这无疑是走错了路。 近日媒体拿出了关于春晚的一组有趣的数据:4个月=12个节目,1台晚会=1000人,15天=20秒露脸,5小时=4亿广告收入,1次露面=出场费翻三倍。看到前三组数据,我们很是感动,但后面两组数据则将这种感动一扫而光。显然,春晚只是央视的春晚,是明星的春晚,是广告商们的春晚。4个月以及1000人所做的努力,只不过是为了多找几个大明星,给小品多设计几个笑点。说到底,它只是一个产品。它不是百姓共庆新年的平台,也不能为百姓交流情感提供场所。它可以让你笑,但却不能让你感动;它可以让你看到大明星,却看不到生活中的小人物;它关注大年三十有多少广告商,但很少关注百姓过年时的酸甜苦辣……
无论是多设几个相声小品,还是多请几个大牌明星,只要春晚仍被认为是“拳头产品”,只要它仍然关注明星而不关注大众,关注卖点而不关注情感,那么它永远只是一台晚会。(生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