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第62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16日晚落下帷幕。颁奖礼上,凭借出演《白宫女总统》而获得剧情类系列剧最佳女演员奖的吉娜·戴维斯在接过奖杯后故作镇静地说:“我曾经有过要成为女总统的愿望,但是如果我成为女总统,我今天就不可能在这里领这个奖了。”台下哄堂大笑。
也就是在这一天,一位非洲女性却真的实现了她的总统梦。16日,非洲历史上首位民选女总统———埃伦·约翰逊-瑟利夫的总统就职典礼在利比里亚议会大厦前的广场举行,各路宾客云集,其中包括两位白宫名女人———劳拉和赖斯。
15日,西半球同样有位女性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智利,这个纵贯安第斯山脉的南美国家第一次诞生了女总统。在该国大选第二轮投票中,“争取民主政党联盟”候选人米切尔·巴切莱特以大约53%的选票胜出。
再加上不久前刚刚上任的德国女总理默克尔,这些女性似乎像是约好了一样,纷纷刷新本国的历史,成为载入史册的女人。埃伦·约翰逊—瑟利夫
米切尔·巴切莱特
默克尔
阿罗约
南亚
女性领导人的血腥之路
政治对女人而言,是朵带刺的玫瑰,让她的人生美艳动人,也让她血迹斑斑。这句话特别适用于南亚政坛上的女人们:
万人敬仰的“恒河女神”英·甘地一生经历了几乎所有的浩劫:年轻丧母,中年丧夫,老年丧子,就连老了也不得善终,惨死在侍卫的枪口之下;曾经风光无限的前巴基斯坦总理贝·布托,除了目睹亲人的惨死外,还经历无数的牢狱之灾,现在仍独自一人流亡在外,不能回国;刚刚离任的斯里兰卡总统、“小月亮”库马拉通加夫人,在政治的一轮轮角力中,失去了父亲,失去了丈夫,还失去了右眼。库马拉通加夫人
她们走上政坛的道路,往往是由亲人的鲜血铺成的。在刀光剑影中,她们被迫接过权杖,完成父亲或者丈夫未竞的事业。
被誉为斯里兰卡“国母”的班达拉奈克夫人婚后生活原本没什么特别,和这个国家里所有妻子一样,抚养孩子成了她生活的重心。偶有闲暇读几本侦探小说,做点缝纫刺绣的女红,日子过得平淡满足。然而,1959年9月的一天完全改变了她的生活。这一天,她的丈夫被两个和尚暗杀,在全国一片汹涌的同情浪潮中,她被推上政治的前沿,跨进了国家的权力场,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女总理。这一跨就是40年。
孟加拉国前总理哈西娜也是在家庭的惨变中卷入政治漩涡的。1975年,一群年轻的军官冲进她的家里,将她的父亲、开国总统谢赫·拉赫曼和她的26个亲人全部枪杀,而正在德国的哈西娜和她的丈夫侥幸逃过了这场劫难。报仇几乎成了她活下去的惟一理由。1996年,当上总理的哈西娜下令对当年的屠杀事件进行调查。3年后,15名直接参与杀戮的军官被判处死刑。
深刻的宗教、种族和党派矛盾以及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构筑了南亚女性政治家这一独特的风景。这些登上南亚国家权力之巅的女人们,基本上都有显赫的背景,她们的丈夫或者父亲大部分都是开国元勋,为国家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在复杂的党派斗争中,她们失去了亲人,出于对“第一家庭”的膜拜和失去亲人的同情,老百姓愿意把她们推上领导人的位置。
换个角度看,这些女性政治家的出现,更多的是由于“性别的偶然”。在家族制度比较严格的南亚社会,人们更重视家族政治。一旦面临危难,如果没有合适的男子来承担家族政治的延续,只好让女人来支撑,这也是不得已的选择:英·甘地是家里惟一的孩子;哈西娜是家族惟一的幸存者;班达拉奈克夫人和卡莉达·齐亚,在她们丈夫遇害的时候,没有适龄的孩子来继承父亲的事业。
世人艳羡的只是她们头上玫瑰的光环,但谁能想像出她们荣耀背后的苦难———丧失亲人的痛苦、角色转换的艰难以及政治圈的倾轧?
北欧
女人政治的伊甸园
有人说,女政治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家,她们是靠献身给男性政治家,等丈夫死后才成为政治家的。
然而,北欧政坛上的女人们是个例外。没有任何政治家族的背景,既不是某位领袖的妻子,也不是世袭家庭的女儿,她们同样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15日晚,芬兰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结果揭晓,芬兰社民党总统候选人、现任总统塔里娅·哈洛宁再次胜出,进入将于本月29日举行的第二轮总统选举。分析人士称,哈洛宁有望在第二轮投票中获胜,从而连任芬兰总统。芬兰总统哈洛宁
事实上,无论哈洛宁最终是否能连任,行事特立独行的她在众多女性政治家中,显然属于“另类”。和传统的西方人不太一样,这位喜爱园艺和游泳的女总统没有宗教信仰(目前芬兰只有4%的人不信教,她是其中之一),在国内政治主张方面,她强调保护吉普赛族等少数民族的利益,主张保护同性恋者的权益,这和西方主流社会的腔调迥异。
而真正体现哈洛宁独特个性的是她的婚姻生活。当选总统前,哈洛宁一直没有结婚,但有一个20多岁的女儿,是她和以前同居的律师男友所生。此后,她与阿拉亚维同居长达15年,直到最近才结婚。
事实上,对“另类”女总统的生活,芬兰人根本不介意。在整个北欧,无论是政治还是社会生活中,性别差异已经变得越来越淡薄,女性和男性一样拥有平等的政治地位。
北欧
大多数国家女议员的比例早就超过了30%。在挪威和瑞典,女性内阁成员比例已经达到40%。去年4月选举后,芬兰一度成为欧洲第一个同时由女性分别担任总统和总理的国家,内阁中女性成员占了一半,成为名副其实的女性“半边天”。
而培植北欧女性政治沃土的,除了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外,主要是积极的女权运动。从一开始,北欧的女权运动就和政治结合在一起,目标很明确,就是扩大妇女参政比例,向最高权力冲刺,从而带动女性政治的发展。而且,北欧各国具有相近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利于各国妇女参政运动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推动整个地区女性参政水平的提高。
一项被联合国用来衡量女性政治、经济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性别权力测度”(GEM)指数中,5个北欧国家分列全球的前5名。这无疑使北欧的女人们备感欣慰,更让这些国家的男人们自豪,他们没有因为女性进入自己的权力堡垒而感到羞辱。
美国
民主的缺憾:没有女总统
最让美国人抬不起头的可能就是女性参政这个话题了。自诩世界民主大本营的白宫,至今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女主人,住在里面的仅仅是男性领导人的伴侣而已。
所以,当“黑珍珠”卡罗尔·布劳恩宣布参加2004年总统大选时,很多美国人才表现出强烈的关注。遗憾的是,布劳恩最终因为竞选资金问题退出了选举,美国女性改变历史方向的步伐再次中止。
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曾一度激起美国人对女总统的渴望。天资聪颖的希拉里似乎具备了领导人特有的气质:大方自信、果敢敏锐。但2004年,希拉里明确表示不参加总统大选,人们只好再次翘首以待,期盼2008年希拉里能打破纪录,成为美利坚合众国首位女总统。希拉里
与欧洲国家相比,美国女性的参政水平落后一大截,一个以自由、平等和公正为立国宗旨的国家,出现如此不协调的政治现象实在是匪夷所思。
翻开美国的历史,就可以理解美国政坛的这种畸形现象。早期的美国移民中,大部分人从事耕地开荒等农活,这种艰苦蛮荒的环境需要男人强壮的身体,从而孕育出男性的优越感。这些移民中,清教徒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看重夫唱妇随,女人婚后必须采用丈夫的姓氏。同时,这片土地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欧那样强大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来推动妇女参政的步伐。
所以,现实生活中,传统美国人对两性的态度不如西欧开明,政治一直是男人的专利。上世纪70年代,面对女性可能参政的趋势,美国政界的男人们普遍不愉快,曾试图利用配额制把女性排斥在外。
近年来,这一局面有所改观,尤其是克林顿时代,出现了女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布什政府中也出现了国务卿赖斯。赖斯
美国
人对希拉里的态度非常两极化,要么喜爱,要么讨厌。这也暗示了他们对女性政治家的复杂心态:一边是对女性政治的渴望,一边是对男人阵营的守卫。
现在,距下一届美国总统大选还有两年多时间,目前人气最旺的就是两位女人———希拉里和赖斯,两个女人的总统宝座之争将成为美国2008年总统大选的最大风景。或许不久后,国际政坛上又会升起一颗亮丽的“织女星”。 (蜀骏)
多位女性在国内甚至国际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大显身手,似乎意味着女性已走出只懂得争取女权的阶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