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1月24日讯
自去年12月初开始,小巧、轻便、无牌照的助力车突然成了“惊弓之鸟”,因其不符合国家标准,驾驶者未经培训,存在事故隐患等原因被交警查处。一边是多达10万之众急于“验明正身”的助力车市民,一边是依据法规执行查扣的民警
我市交警部门自去年12月至今,已在市区共查处无证无牌小型两轮违法车辆362起。 未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法登记、核发的非机动车牌证,一律被视为无效牌证,发现后将依法收缴,发现一辆查处一辆,并将联合工商、质检等部门对那些出售质量低劣的助力车的商家给予严厉查处,从源头杜绝非法助力车进入消费市场。
交警部门:大多超标 引发事故
记者在烟台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关于加强燃油助力车和电动自行车管理的通告》中看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燃油助力车是指装有汽油机,发动机汽缸量不大于36ML,能实现脚踏、机动两种功能,最高设计车速不大于25公里/小时。电动自行车是指以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具有两个车轮,能实现人力骑车、电动或电动功能的,最高设计时速不大于20公里/小时,整车质量不大于40KM,轮胎宽度不大于54MM。
这部分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助力车,但据交警调查,目前满街随意跑动的所谓助力车大多数都不符合标准,无论在车辆外型尺寸上还是排气量上都要比轻便助力车大,驾驶此类车的人大都没有受过正规培训就上路驾驶,给交通安全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导致事故频繁。
记者在去年12月份《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情况分析》中震惊地看到,全市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08起,小型客车和两轮摩托车的交通事故106起,占本月交通事故的一半,而发生事故的两轮摩托车就有49起,为发生致人死亡的交通事故首位,其中助力车占很大一部分。
除了排气量超标、驾驶人员未接受培训外,一些助力车质量低劣也是事故高发原因之一。日前,在市区南迎祥路,一辆助力车下坡时由于车速过快失去控制,撞在路边一块石头上,造成驾驶人身体多处骨折及擦伤,助力车把从中轴断裂。现场交警发现,断裂处的车把轴竟然是塑料。其外部包裹着一层很薄的钢管,厚度还不及自行车车把钢管的厚度。经鉴定,该车减震弹簧的强度根本达不到安全要求。据车主讲,此时距买车才两个月时间。像这样因质量原因导致事故的并不少见。
助力车主:面对严查 何去何从
今年50出头的王某,是市区某企业一名下岗工人。8年前,他买了一辆便捷、便宜的“蓝鸟”助力车,当时商家就告诉他:这种车不用学驾照,挂自行车牌照就可以。可没多长时间,交警突然开始查扣车辆了。但紧张之后,随之而来的消息让他和数十万“蓝鸟族”兴奋,交警部门对“蓝鸟”有了政策: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挂牌上路。车辆有了正式身份,他又安心地往返穿梭在马路上。
为了贴补家用,他当上了一名送水员,但那辆为他出过力的“蓝鸟”却再也不跑不动了。他又花2000多元买了一辆重庆某牌助力车,没想到竟是“超标”车辆。为躲避交警,他不得不抄小路、兜圈子送水,严重影响了收入。他现在非常渴望交警部门对燃油助力车再出台政策。
和老王一样成为“助力车一族”的市民不在少数,他们年龄大多都在40—50岁左右
,收入偏低,无力购买正规的机动车。他们钟情于这种方便、快捷、廉价的交通工具,并从思想上认为那就是自行车。
家住幸福的郭先生和妻子都是从农村来的打工族。为了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他买了一部“四冲程48助力车”。记者告诉他,最近这种助力车可是交警的“眼中钉”。他笑着说:他也知道现在交警正在严查,但没办法,好不容易找到的单位离家比较远,而且三班倒,坐公交不方便。这种车速度快,比摩托车便宜,所以就“顶风而上”。他认为,现在这种助力车满街多得是,就不差他这一辆了,真要是遇上交警就躲着走。
虽然像郭先生想法的市民为数不多,但目前观望、等待这种车型的消费者不在少数。他们都认为,这很可能是“一阵风”,风过之后就万事大吉。
销售商家:风声虽紧 照样经销
尽管查处燃油助力的风声很紧,但记者在文化路某燃油助力车销售店看到,这种被交警严查的车型依然光明正大地摆放在街头展销,但生意明显不如往日火爆。记者问:“这种车型还敢买吗?”“4冲程的现在交警正在查,但偷着骑没事。如果担心,可以买这种2冲程的。”一位销售人员热情地向记者推销。记者在一辆2冲程“助力车”仪表盘上看到,最高时速标到100公里/小时。“这车时速能这么快?”记者问。“别看时速表,其实它根本大不到100,但70肯定没问题。”“交警不让骑这种车,你们怎么还敢卖?”“交警又不是工商,他也管不着,我们这都是有正当手续的产品,工商部门也拿我没办法。”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其实2冲程的车型也属“超标”车型,所谓“超标”就是排气量(发动机汽缸容量)大于36ML,时速超过25公里/小时。但厂家的合格证、说明书上都标明符合挂自行车牌照手续。如果购买了4冲程车型,要加200元挂福山区牌照费用。所有手续销售店包办。“交警这么严,就没有顾客回来退车?”“市区老多这样的车了,人家都照样骑。”销售人员不厌其烦地说道。
商家抓住部分市民法律意识淡薄,对助力车的知识所知甚少,以及贪图便宜,图省事的心理,在明知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与有关部门打“擦边球”,销售所谓的助力车。
市民建议:区别情况 统一管理
谢先生:我有一辆嘉陵的4缸助力车,去年买的,当时就不让挂牌子,要挂也要挂莱阳的。但是这种车早几年的话甚至可以挂到自行车的牌照(小绿牌)。当时看到满大街的人都骑,所以自己就买了一辆,现在交警开始管了。我认为可以挂类似于摩托车的牌照,让那些销售店不要再销售。
高晓军: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应允许相适应的交通方式存在,建议公安交警部门对待助力车应采取一定的过渡性管理办法,即要考虑交通安全,也要保护已经购买助力车市民的利益。首先,由交警管理部门对正在行驶的助力车进行集中管理,可先挂轻便摩托车牌照。其次,根据助力车的性能、状况,确定报废年限。第三,对助力车的驾驶员提出安全行车要求,让他们申请办理摩托车驾驶证。对于城市中心区和重要繁华街道可限制助力车的通行。
刘先生:市区内“48助力车”特多,据商家讲已突破十万辆。可根据现有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办法。
郑毅:助力车方便了许多市民,我公司在市区,许多员工家住福山区、开发区、莱山区、牟平区,还有的住在黄务、幸福等地,他们上下夜班时,已经没有公交车了,希望相关部门对燃油助力车统一管理。(本报记者梁宵通讯员曹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