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sohu.com/ccc.gif) |
|
有奖评新闻
温馨舒适的住宅小区
沈阳不锈钢工业园
城区新貌
农民科技培训
农民趣味运动会
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
花卉业促农民增收
沈阳机床银丰铸造公司新建厂房
核心提示:“十一五”期间,辽中县在工业布局、农业结构、城乡面貌、社会事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建设。围绕沈西工业走廊建设,调整工业布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打造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的工业新城。全面启动村屯环境整治工程,积极推进撤县建区工作,促进以小城镇建设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框架基本形成。“十一五”期间,辽中县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发达县区行列。新年,新气象;新年,新局面;新年,新风貌。广袤的辽河大地上,53万辽中人民正在描绘着一幅壮观的画卷,一条条交通便利的工业大道,一群群文明敬业的产业工人,一座座高耸林立的漂亮厂房……这是辽中勾画的“十一五”工业发展蓝图,辽中县工业这条巨龙正乘着沈阳西部工业走廊开发的东风,昂首腾飞。
2006年是“十一五”起始之年,辽中县围绕确保“两个不低于”,立足于沈西工业走廊建设,推动辽中工业的快速发展。沈西工业走廊南起浑河,北至秦沈高速铁路,规划面积800平方公里,将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核心区、化学工业区、冶金深加工产业园和建材工业园。在谈到如何围绕沈西工业走廊建设,加快辽中的工业大发展问题时,辽中县县长彭俊和表示,沿着产业开发大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规划建设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的东部工业带,抓三大区域建设,开发建设以新民屯镇及周边乡镇的医药化工、有色金属、冶金、机电等产业为重点的工业新城,以机加铸造、装备制造配套为主的辽中经济开发区,以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为主的茨榆坨工贸城三大城区,促进辽中工业飞速发展。
投资近8亿元的10家温州不锈钢企业,入驻园区。彭俊和描绘着辽中人心中的构想,以西部开发大道为中心,东起于洪区交界,南到杨黄公路,北至京沈高速公路,西至四王线,开发建设规划新民屯、杨士岗、长滩、四方台四镇面积为70平方公里的辽中工业新城,发展冶金、电子、化工等工业。2006年启动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重点建设5平方公里的沈阳冶金工业园,在现有新民屯镇不锈钢工业园区入驻13家企业、杨士岗镇泵阀工业园入驻31户企业、江苏三木化工竣工投产的基础上,完善泵阀工业园区、不锈钢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促成占地各1平方公里的莆商产业园、不锈钢二园、江苏宜兴工业园、加拿大范依普斯工业园四个产值超百亿元项目在2006年上半年签约,并争取实现2个项目开工建设。数九隆冬,沈阳机床银丰铸造公司的厂房里还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沈阳机床银丰铸造一期工程已经竣工投产,二期工程力争今年上半年竣工投产,三期、四期正在加紧建设中。加快九星集团、辽冶重工等重大项目建设速度,力争在2006年上半年竣工投产,把开发区建成先进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2006年,辽中县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是实现‘两个高于’”彭俊和说。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去年的发展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这是辽中人自己加在肩上的重担。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6亿元,增长26%,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0至1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实现2亿元,增长30%,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0至1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2亿元,增长20%,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幅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100元,增长12.1%,高于全市平均增幅0.1个百分点。
建设具有辽中特色的新农村中共辽中县委书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五新”为基本内容,以建设沈西工业走廊为契机,坚持树立工业立县、项目为纲、环境为本、科学发展的思想,继续做好建设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打造产业集群、组建企业集团、调优农业结构五篇文章,加快建设以新型工业、生态农业、现代物流业和小城镇建设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法制诚信、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辽中。
“十一五”期间,辽中县在工业布局、农业结构、城乡面貌、社会事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建设。围绕沈西工业走廊建设,调整工业布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打造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的以工业新城、经济开发区和茨榆坨工贸城为主的东部工业带,2006年实现引进500万元以上项目80个,引进内资30亿元,引进外资2000万美元;规划实施“开发西部、提升中部、做强东部”的发展战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构建多乡一业、多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创建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基地,2006年新建万亩规模种植基地21个,万头规模养殖基地18个,富民经济小区210个;通过整合开发团结水库、蒲河公园等旅游资源,树立具有辽中特色的旅游品牌;改观城乡面貌,建成蒲河公园,启动蒲东新城区规划建设。
重点推进“三城”、“五镇”、“八十村”的规划和建设,抓好“四清四改”工作,全面启动村屯环境整治工程,积极推进撤县建区工作,促进以小城镇建设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框架基本形成;抓好软环境建设,筹建审批大厅,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强化农民就业转移,深入开展“1+1+1”工程;2006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7370元,农民人均收入实现5050元;紧紧围绕文化、文娱、文明、科技“四进家园”活动,努力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农民;加强信用联社、农民科技协会和农民经纪人协会的工作,着力推广新技术、新信息、新成果,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
建设新农村
培育新农民搭建平台,传播文明。2006年,辽中县继续深入开展文化、文娱、文明、科技“四进家园”活动,进一步推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适时启动县文化馆、图书馆、游泳馆和新体育场建设,县城内新建两处标准化文化娱乐广场,各乡镇分别建立一处健身娱乐活动中心和休闲场所,逐步实现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抓住载体,文明花开。进一步深化诚信创建活动,推进“诚信驻社区兴行业、诚信驻机关带窗口、诚信驻农家富小区”活动,全面提升创建诚信辽中的档次和水平。以村镇环境整治为契机,以“四清四改”为标准,实施“一村一街”环境整治规划,加大城市绿化和街路改造力度,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的精神面貌。
农业产业化列车风驰电掣
“十一五”,大力发展有机、绿色、生态和安全农业,实施“开发西部、提升中部、做强东部”的发展战略。
辽河以西4个乡镇重点发展畜牧养殖。
中部“辽蒲胡同”6个乡镇重点发展高效经济作物。
蒲河以东10个乡镇重点打造省市级农业园区。
推进农业园区建设,2006年建设210个富民小区,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115万亩。
发展创汇农业,扩大有机稻米、有机大豆、淡水鱼等农产品出口份额。
推进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整合现有资源,提升稻米加工、肉鸡加工、葡萄酿造等传统乡村工业水平,完成稻米加工和白酒集团的组建工作。
加强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灾抗灾能力。
蒲水岸边“画”新城
闲情漫步在宽广整洁的街路上,处处是绿树成阴,鸟语花香,高楼林立;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小船飘来飘去……这是辽中人民未来生活空间的展望,也是辽中县谋划“十一五”城市建设的一大手笔。
2006年是辽中建县100周年,在谈及城区建设时,辽中县城乡建设管理局局长关荣伟一脸兴奋地说:“今年开始建设新城区,主要是把辽中镇建设成由老城区、蒲东新区、火车站新区三部分组成的辽中镇新城,力争在五年内逐步建成,到那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一个整齐、洁静、漂亮、舒适的新城。”在老城区,对居民生活密集区主要街、巷、路进行改造,对县城商业街南段东侧居民棚户区进行改造,对县城内主要街路两侧实施亮化工程,对县城北环路——烈士塔公园进行改造,推进北环明渠带状游园建设,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逐步把老城区改造成环境优美、设施完备、交通便利的现代化城区。蒲东新城按10平方公里规划,将蒲河变成辽中镇的城内河,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把辽中建成水系发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沈阳后花园。加快蒲河公园建设,2006年完成蒲河公园滨水路土石方工程和护坡改建及绿化工程,推进休闲广场、儿童乐园、游船码头、花卉园等规划建设,使公园的主体框架基本形成。唱响“科教兴县”凯歌2005年,辽中一高中学生孙浩考入了北京大学,圆了辽中县14年的北大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技服务载体建设,到2010年,全县农民科技工作站达到40个,科技研修基地达到50个;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对地区经济的贡献率。到2010年,应用科技成果及开发新项目150个,培训农民达9万人次以上,新创农业科技龙头企业30个,新创科技型企业30个,环保率达到98%以上。
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基本保证。从巩固基础教育入手,保证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对特困学生减免学杂费,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5%,实现“双高”、“普九”,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9%。“十一五”末期,每个乡镇建成一个中心幼儿园,每个乡镇建成1所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九年一贯制学校。重点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办学模式,提升高中教育的整体水平,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贯通全县教育信息网络,建设一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信息中心。本版撰文:本报记者杜争华
本版摄影:图片中心记者王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