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百家姓引发了公众强烈关注。(郑晚)
核心提示
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用两年时间调查完成的《中国姓氏统计》于1月10日发布后,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引起了一场持续高涨的争论,冲击并颠覆着诞生于宋朝流传千年的蒙学读物《百家姓》在国人心中的位置。 此次调查涉及全国1117个县市,得到了2.96亿人口的数据,共获得姓氏4100个,李、王、张继续位列姓氏前三。这部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按照姓氏数量排序的“新百家姓”,在公众的审视、赞誉、质疑的同时,它被标上了文化与科学的双重价值标签,一轮又一轮围绕新百家姓展开的姓氏寻根、文化研究、商业运作等活动日渐频繁,将一度沦为寻常话题的姓氏重又推到了国人的视野之内,在不同的领域引起一系列的反应。
新百家姓,你排第几?
谈论姓氏成为全国各地的一个热点,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传媒上,有关姓氏的话题形成一轮新的思潮。
这个事实的形成显然与袁义达有关。
袁义达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一直从事人类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创建了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
1月10日,袁义达与中华丘氏宗亲联谊会会长邱家儒合作完成的最新调查《中国姓氏统计》公布于众,这项调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姓氏研究项目的支持下用两年时间完成,按照人口多少排序,排出了当今新百家姓。调查分县、地区、省、国家共4级,涉及1117个县,2.96亿人口,各个省份都有分榜,新百家姓榜前十名是:李、王、张、刘、陈、杨、黄、赵、周、吴。
“研究中国几千年来姓氏的演变、迁移,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用于生物遗传学研究,是这次调查的根本。”1月19日,袁义达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新中国50年来一共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人口普查,但对于姓氏的调查却是空白。众所周知,人类在遗传上,男性是通过独有的Y染色体进行的,而中国人的姓氏基本上都是父子相传。“因此,我们设想通过对姓氏的研究建立翔实庞大的数据库,从而用于生物遗传学,尤其是中国人的遗传性疾病的研究,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我们考察的历史从宋元开始直至当今,最终的结果与设想吻合———我国的姓氏分布是均匀的、稳定的。调查共得出4100个姓氏,头300个大姓占据了总人口的94%。”
新百家姓引来争议
任何一个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引起争论,“新百家姓”的出笼也无法避免。作为直接的对抗是由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编纂的《百家姓》,这个形成于千年之前的蒙学教材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它的排序没有严格按照姓氏人口数量来排列,主要是讲究句句押韵、琅琅上口、好学易记。被广泛争议的是,新百家姓出笼有无必要?古今百家姓孰好孰坏?
“这项耗费肯定不菲的新百家姓排名要来何用呢?”1月11日,在新百家姓出笼的第二天,《南方日报》发表了一篇署名潮白的文章质疑说,“‘新百家姓’对于研究中国人Y染色体多样性、疾病的分布、汉民族源流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说法有些玄乎,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的姓氏早就‘乱’了,很多是因为人为的因素导致姓氏的变数。古百家姓同时可以作为一种读物,像《三字经》《千字文》一样,承担了蒙学教材的功能,今百家姓倒是有科学的意味了,却不过是一群干瘪瘪的姓氏堆积,刻薄地说,仅仅方便了谁的姓现在排第几位,到那项成果里自己能数清楚。”
在网上,此观点的拥趸者众。相同的质疑不仅来自时评家,更有一些科研机构的专家,对新百家姓的出笼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勇认为,老百家姓每组最后一个字都考虑押韵,因此排序没有严格按照姓氏的数量。而且老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而新出炉的百家姓却没有这方面内容,只是按人口多少进行的一个姓氏排序,显得十分单薄空洞,没有实际意义。
推出者称其有双重价值
事实上,新百家姓出笼后引发的争议,也给百家姓标上了文化与科学的双重价值标签。
“我们不仅看好新百家姓的文化价值,更看好其科学价值。”1月1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主持完成这项调查的负责人袁义达说,新百家姓更多的成分是其科学价值,作为一个遗传与发育方面的专家,他主持这项研究的初衷是“百家姓里蕴涵着遗传密码”。袁义达介绍,这次调查对于研究中国人Y染色体多样性、疾病的分布、汉民族源流以及其他学科领域,都有可能提供新的线索和参考,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实际使用价值。姓氏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而深广,新百家姓不仅是中华姓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更应该成为推动相关学科研究与发展的新起点。
作为一项更为现实的作用,支持“新百家姓”的声音,则认为现代社会需要新的排序,适应了社会的发展,甚至在寻根旅游、发展姓氏文化产业等商业前景方面提出建议。
而在力挺耳熟能详的古代启蒙读物《百家姓》的支持者眼中,百家姓的文化韵味和历史内涵则无可替代。
现实中的姓氏与寻根热潮
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改版之后,引起不少人的兴趣,纷纷对照新顺序找自己的姓氏究竟位列第几,而一些传媒也选准时机围绕姓氏展开各种话题,在全国掀起一轮姓氏热潮。
“我叫屠娟,一听很像‘杜鹃’,多数同学以为我就叫‘杜鹃’,从来没有留意过我其实不姓杜。”1月16日,上海市28岁的某公司职员屠娟接受当地一家媒体的采访时说。近10天来,在全国,有数十家传媒都纷纷围绕姓氏大做文章,甚至为一些生僻的姓氏开展了寻根活动。
“我姓‘姓’,不知道自己的姓氏来历。”1月19日,河北张家口籍读者姓晓睿发帖,请求重庆的一家媒体为其寻根问祖,并想打听一下重庆有没有他的“家门”。姓先生在帖子中说,在新百家姓中看到重庆有这个姓,希望能搞清这个姓的来历。
与普通民众关注自己的姓氏不同,河南政府组织的大型活动中也加入了姓氏文化的内容。而在郑州即将展开的“春满中原”春节系列社会文化活动中,“2006新百家姓商都大团圆”也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活动出现在河南人民群众的面前。
中国人有一个习惯,如果发现别人跟自己是同姓就会备感亲切,这个习惯并不局限于中国。在新百家姓公布之后,排在倒数第一位的生僻姓氏“难(读去声)”就引来了韩国的寻根团。
袁义达告诉记者,他们在山西调查中发现4个“难”姓村,引起韩国方面的注意。韩国文化署听说了这个消息后,马上组织了一个“寻根访问团”来到中国,“难”姓在韩国人看来,就是自己的根源。
设想中的姓氏产业链条
“一种文化的兴起,会带动一个新的文化产业的兴起。”主持新百家姓调查的负责人袁义达说,百家姓里还蕴涵着巨大的经济效益,每一个人都有寻找自己来自哪里的心理,这几年,文化旅游、寻根旅游也在慢慢兴起,而这本新百家姓,能给这些行业提供重要的数据。
“其实,百家姓里是有商机的。”1月18日,河南天下博客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褚先生说,致力于文化产业开发的他一直在关注姓氏文化,他认为姓氏文化本身孕育着巨大的生产力。
褚先生说,以姓氏文化为核心的产业,今后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行业,随着产业的发展,必将会产生以姓氏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和专利,这个产业的利润空间是巨大的。由姓氏衍生的寻根旅游、文化研究等,可直接嫁接到现实的招商引资等活动中。譬如,许多海外华侨寻找到自己祖辈的故乡后,出钱修补自己的家谱,这个过程中,也会为当地带去发展经济的机会。
而今后自称将致力于姓氏文化产业的袁义达,也表示姓氏文化本身蕴藏着巨大商机。“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寻根的科学性是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是增强和激发民族凝聚力和提倡和谐社会的基本。姓氏文化孕育着巨大的生产力,传统的优秀文化定会产生新型的文化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关姓氏寻根的中文网站有200多个,近年来编辑出版的姓氏丛书有10多种,国内许多姓氏的祖居地或发祥地还成立了寻根服务团、举办姓氏文化节、开展姓氏寻根旅游等活动。据《郑州晚报》
叫刘波还是叫王涛最多?
国人姓名排行难上加难
博客中国副总裁、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物理硕士卢亮,最近制作了一个小程序,用于统计在博客中国网站中出现的重名重姓数量。博客网页的姓名库有40万个注册姓名,把这个重复率套用到13亿人上,经统计,他公布了如下数据:中国人叫刘波的最多,达到130余万人,叫李刚的排名第二,有105万人,叫李海的有90万人,叫张勇的有81万人,其后的王军、王勇、张伟、刘伟、王伟、李伟也都各达70余万人。卢亮自己也承认,这个结果还不够客观。
但中国科学院中国姓氏研究专家王大良几十年的研究数据,就有一定的可信性,王大良告诉记者,与前段时间统计姓氏不同,对全中国人姓名的统计难度特别大。平时常用的姓氏有2000多个,而常用的名则只有3000多个,如果按照能够与姓氏搭配的关系,常用的也就2000个左右,中国有13亿人口,重复的姓名就很多。根据他从各地户籍的粗略统计来看,中国最多的重复名应该是王涛,“但也没有100万,充其量只有10万余人。”
曾经对中国姓氏进行统计,并排列出最新百家姓的中科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袁义达告诉记者说:“曾经有人问过,中国已经进行了多次人口普查,已经对全中国人口进行过统计,为什么不能直接利用?实际上,普查过程中如果涉及姓名统计,那么工作量将是惊人的。”他告诉记者,中国人的姓氏有4000多个,还算简单,名字则千奇百怪,“很多生僻字无法拼写,还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姓名完全摸不到规律,就现阶段的技术,人口普查并不能涉及名字。”据《新闻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