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的大街小巷,背起一个脏兮兮的大编织袋走街串巷捡垃圾的,推着一辆倒骑驴风雨无阻地收废品的,大多都操着外地口音,如果仔细分辨,会发现他们好像来自同一个地方。
事实真是这样,据不完全统计,长春市的拾荒者中,有80%以上来自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第一代以拾荒为职业的鲁山人来到长春,他们租住在最便宜的房子里,从捡垃圾收破烂儿开始,他们走了一条最艰难的生存之路……
此后,以同乡、血缘为纽带,一拨又一拨的鲁山人陆陆续续地离开家乡,来到长春,将近20年的岁月,鲁山人在长春的人数达到2万左右,渐渐地,形成了以南岭为中心的废金属收购区和以宋家为中心的废塑料回收区,没有政治动员也没有行政干预,只是在严酷的生存压力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市场规律的作用下,悄悄地形成了一个废品捡、收、运、销的一条龙体系。他们,几乎垄断了长春的拾荒业。
鲁山县古称鲁阳,唐始名鲁山,位于河南省中部,伏牛山东麓,北依洛阳、南临南阳、东接平顶山,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随着历史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古老农业文明已经提供不了现代人生存的条件。上世纪80年代末,鲁山县农业人口的人均耕地已经缩减到2分左右,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得到的数据。2分地的产出根本无法满足一个人一年的口粮。因此,不少不甘贫穷的鲁山人将目光投向了大城市,也是从那时起,他们背起行囊,离开家乡,从此遍布各地。据介绍,从西北的青海、银川到东北的长春、沈阳,从江浙一带到两广地区,到处都有鲁山人为求生存而忙碌的身影。
在长春谋生的鲁山人来自鲁山县的四个乡:土门、背孜、瓦屋、观音寺。采访这个群体之前,记者得知,他们曾拒绝过资深记者的采访,理由是他们的生活很平常,早出晚归,守法经营,他们不希望过多的人来关注自己。也许是因为那份浓浓的乡情,故乡在河南的我得以深入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内心,体悟他们一路走来的艰辛,从而可以将这个群体的生活呈现于两地读者的面前。
异乡求生他们在垃圾中捡拾生活
( 新华网 长春晚报) [编辑: 孙鹏]1
许山是1990年来长春的,从家乡到这里,他清楚地记得路程是2060公里,当时的车费是62元。他骑了六年倒骑驴,走街串巷收破烂儿,六年中,他从没在外面吃过一顿饭。到了中午,同伴们吃面包,喝饮料,他说,他从来也没有买过。因为如果有那1块多钱,他能买一块肉,可以让全家人改善一下生活。45元租住一个月的房子,到了冬天,屋子四面全是霜,土豆和白菜都冻坏了,要吃之前必须先用热水烫一下,想吃肉时就买8毛钱一斤的“削脖肉”。因为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天黑透了才回来,很少有时间烧炕,屋里很冷,晚上睡觉时必须蒙着脸睡。不足15平方米的房子,却住着一家四口。那时,一年到年底可以攒到七八千元钱。骑了六年倒骑驴之后,许山攒了五六万元钱,虽然有钱了,但他还是不允许自己随便花钱,他称自己很“小气”,但他这样解释:生活不容易啊,干我们这行的,都是这么过来的,1块钱1块钱的积累多了,才慢慢做得大起来。现在的许山,已经有了一个大型的物资回收站,有了自己的房子,还有一辆崭新的捷达车。
赵俭记得,自己是1992年农历二月十六来长春的,回忆起过往岁月,他有些感伤,他说,到现在为止,他不吃干豆腐,当问起原因时,他告诉记者,刚来长春时,因为干豆腐便宜,早、中、晚一日三餐都吃它,“吃伤了”!刚到长春时,他每天骑着倒骑驴从宋家到南岭,捡一路,收一路。多年来,赵俭一直记得1993年那个挣了67元钱的雨天。那天,下着雨,老乡们都没有出去,但他还是坚持出去了,没有雨衣,他冒雨从宋家一路收到南岭,20多公里的路,来回两趟,天黑时,他数数兜里的钱,一共挣了67元钱。正因为他的勤劳,仅仅半年之后,他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收购站,可以坐在家里收购别人捡收来的废品,简单处理后,发货到外地。生意和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红火起来……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在长春拾荒的鲁山人,奋斗历程都很相似,从最初的骑倒骑驴走家串户的零散捡收,到后来骑自行车联系各个单位集中收,到开着摩托三轮车集中送货,到有了自己的轿车,这个过程浸染着汗水、艰辛,甚至屈辱,然而,终于,他们走过来了,他们做得很好。
乡情纽带他们用血缘垄断一个行业
( 新华网 长春晚报) [编辑: 孙鹏]
2
许山告诉记者,他兄弟6个,除了大哥在家照顾年迈的父母外,自己的二哥和几个弟弟,还有侄子,一家20多口人全在长春。在他们村,一个200人左右的生产队,有100多人都在长春从事拾荒业。
今年40岁的杨万,13年前与妻子来到长春,下火车之后,举目无亲,正是因为在净水厂附近找到了老乡,才安顿下来的。
30岁的张千被大家称为“暴发户”,他只骑了一个月倒骑驴,就有了自己的收购站,他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这么快干起来,是因为老乡们的底子打得好。
……
将近20年的岁月中,不断有鲁山人陆续地来到长春,他们或是从骑倒骑驴开始,或是在老乡的回收站里帮忙。久而久之,鲁山人自发形成了一种互助机制,只要有老乡从家里过来,不管到谁家,谁都可以负责其吃、住,有时还帮着买车票,找收购点,他们的口号是“有困难,大家帮”,在宋家的老乡中享有很高威望的张德说,只要是鲁山来的,论一论都能论出个亲戚来,从家里出来都不容易,再在一起,感觉挺亲的,先来的帮后来的,大家谁能干点啥就干点啥。
2006年1月15日,在许山的带领下,记者到南湖附近寻找正在马路上拾荒的鲁山人,希望能拍到好一些的照片,然而,一路走过,却没有遇到鲁山人。后来才知道,当天,一个老乡家因为给刚出生的孩子过满月,附近所有的老乡都去赴宴了。许山说,一年里,这样的事情很经常,谁家孩子结婚啦,谁家老人过生日啦,大家都去捧场。
据了解,在长春拾荒的鲁山人多分布在两个区域:南岭和宋家,在南岭,记者看到了几个大型的收购站,尽管在冬日里,也不时有一些骑着倒骑驴的进来,他们麻利地卸下货物,称重、拿钱,收的和买的都是老乡,操着相同的口音,很熟识的样子。在宋家,张德介绍说,分布在宋家大大小小的收购站大约有50家,而其中有90%都是鲁山人开的,一天大概有100吨的废旧塑料从这里运出长春,每到夏季,每天都要装四五辆大卡车。当记者问到废金属的数量时,他们说这根本无法计算。目前,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收购网络,鲁山人把吉林省内及其周边地区的废旧物品集中起来,简单处理后,运到江浙一带进行深加工。据介绍,在长春的鲁山人为他们家乡带来的收入可以占到家乡总收入的2/3。(新华网长春晚报) [编辑: 孙鹏]
3
第二故乡他们挥洒汗水回报黑土
鲁山人在长春,维系他们生存和生活的不仅仅是老乡间的情谊,多年来,他们与这座城市、与这座城市的人之间结下的情谊也让他们本来的生活更添了几分暖意。
2005年12月9日,鲁山人吴老辉居住的宽城区菜市北街东二胡同收废品的平房突然起火。火灾中,他的妻子及刚满一周岁儿子当场被烧死,他和小女儿及参与救火的老乡吴子被烧成重伤。本报对此事进行报道后,长春的好心人为重伤中的吴子筹集了3万余元的善款。其后,《平顶山晚报》为吴子带来了家乡人的心意,《平顶山晚报》副总编李可说,吴子感动了两座城市,他代表吴子的家乡人,向帮助过吴子的每一个长春人道一声感谢。
也是2005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了一位被父母抛弃的畸形儿,面对着这个先天腹裂、生命垂危的小生命,大夫们没有犹豫,他们为这个畸形儿实施了手术。其后,通过本报,他们为这个小生命找到了他的生身父母,原来,孩子的父母都是在长春拾荒的鲁山人,他们无力给孩子治病,无奈之际,选择将孩子放在医院门口,希望他能在人们的善心中获得一线生机。长春人的善良又一次成全了他们,看着自己的孩子,他们的眼里流下了真诚感恩的泪水。
而鲁山人,给长春带来的又是什么呢?有人说,他们减少了垃圾,缩小了贫富差距。
张德已经有了自己的回收站,他希望鲁山人能在长春办起自己的废品回收加工厂。他提供的数据让记者吃惊:铝和塑料的再造可节省能源90%;钢和纸的再加工可节省能源50%;玻璃的再生产可节省能源30%……
在长春市宽城区宋家,张德是鲁山人公认的“大哥”,因为他在长春生活已经10年了,说到长春,说到鲁山人的价值,他动情地说:“感谢东北黑土地养育了鲁山人,长春收留了我们,我们也为长春做出了贡献,在国家再就业和塑料再生方面,我们也算是有一点点的贡献吧。”(新华网长春晚报) [编辑: 孙鹏]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