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在即,最终结果固然引人注目,选前各方对“哈马斯参选”这一敏感话题的立场转变,同样值得玩味。
谁也不是铁板一块。改弦更张的声明背后,是政治舞台上角色偷换、脸谱转变,是巴勒斯坦新政治格局浮出水面。
1987年成立之初,哈马斯确立其终极目标———消灭以色列,建立一个领土范围从地中海到约旦河西岸包括“全巴勒斯坦”土地的伊斯兰共和国。
在血与血的较量中,哈马斯领导层逐渐意识到,单纯通过军事袭击,无法完成其建立伊斯兰国家的愿望。亚辛遇刺后,哈马斯努力撕去身上的“恐怖”标签,壮大政治存在,参与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就是第一步。
2006年1月11日,哈马斯公布竞选纲领,以“变化与改革”为口号,重点关注整顿政府与打击腐败,只字未提“消灭以色列”。
1月23日,哈马斯领导人马哈茂德·扎哈尔宣布,哈马斯不把与以色列谈判视为“禁忌”,哈马斯不排斥通过第三方与以色列接触。
对于哈马斯参选,以色列一开始反应强烈。不但不允许哈马斯参与政治进程,还表示不会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谈判、不会讨论撤军或任何有利于巴勒斯坦建国的行动,除非巴方解除哈马斯武装。
以外长西尔万·沙洛姆2005年12月曾发出警告,一旦哈马斯参与立法委选举,“巴勒斯坦”将会变成“哈马斯坦”。
对于选前巴勒斯坦内部种种分合对抗,以色列基本保持沉默,坐壁上观。而以色列国防部长沙乌勒·莫法兹1月4日的表态,更有点“接受现实”的味道。他说,“如果哈马斯赢得选举,并且宣布解除武装,以色列将准备与其对话。”
正如以色列《国土报》军事专家泽埃夫·希夫所言,尽管以色列誓不与“恐怖分子”谈判,但是“在我内心深处,我知道不可能与没有哈马斯的巴勒斯坦达成任何和平协议”,没有哈马斯参与,巴勒斯坦当局代表性“不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