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装武汉军代局聚焦战场需求,更新装备质量监造观念,实现了“车间质量”与“战场质量”的无缝链接,确保了新型复杂装备的“优生优育”。
小标识没标明就可能贻误战机——
细节质量要“小题大做”
[范例剖析]某大型武器系统定型试验电路发生故障,车载自动诊断设备显示为保险丝烧断。 在更换过程中发现,20个保险盒并列在一起,由于没有标识不得不一个个检查,本来保险丝更换只需几十秒,却花去了10多分钟。自动化程度这么高的武器系统,由于缺少保险丝标识,就可能导致在实战中贻误战机。为此,军代表对影响整个系统战斗力的细节进行了清查,督促工厂解决了标识不全、夜间显示不清晰等10多个细节问题。
[质检行动]大型武器系统涉及专业广、配套单位多、生产周期长,一些细节质量差往往成为装备在实战中的致命弱点。按照装备质量全系统、全寿命管理的观念,军代局对10多家承制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严格审核,对装备制造及检验的每个工艺过程、管理细节、控制环节进行查缺补漏,提出整改措施300多条。为把大型装备系统的每个细节纳入监督和检验范围,军代局建立了装备监督体系,建立了产品质量档案,确保装备实战需求在交付部队前得到检验。
“顺风耳”野外为何变“聋子”——
以实战为标准论成败
[范例剖析]某型电台在室内验收时指标完全符合要求,但在野外试验时,其通话距离却明显少于室内检测的理论换算值。为啥室内的“顺风耳”,在野外却成为“聋子”?军代表发现,室内检验标准已不能保证电台在现有电磁环境下的通话质量。军代表立即对装备电磁环境的检验规范进行了论证、试验和升级,督促工厂按照新的电磁环境对装备进行改进,使装备通信距离增加了20%。
[质检行动]信息化装备质量把关大多是依靠环境模拟检测来进行,若模拟环境跟不上未来战场复杂环境的变化,在车间、室内检验合格的装备将会经不住实战考验。针对这一问题,军代局及时将战场环境变化对装备的新要求纳入到模拟试验中,嵌入到模拟测试设备的研制中。“十五”期间,军代局升级了30多种信息化装备模拟检测办法,成功研制了40多种信息化装备的检测系统,使装备检验手段与实战需求同步升级。
小装置破解装备训练难题——
人装结合要打“马前炮”
[范例剖析]军代表在组织工厂对某新型复杂装备的演练中发现,由于装备采用的发动机功率大,导致训练时噪声高,废气烟雾重,另外每小时训练燃油费用高达200多元,部队将难于承受。军代表还了解到,部队平常训练大部分在原地进行,且装备训练时实际所需功率仅为发动机全额功率的1/10。为此,他们研制了一套训练专用的外接动力装置,不但训练没有烟雾和噪音,而且训练成本降低到原来的5%。
[质检行动]某些复杂装备训练操作困难、人性化设计欠缺等问题,往往是新装备在部队用不了、不敢用的病根。对此,在新装备定型过程中,军代局以“部队满意”为准则,严格按实战标准把关,主动带上装备走进部队演练场,邀请官兵就人装结合问题与专家同堂论证。同时,军代局联合多家科研单位,组织研制了训练模拟仿真系统、自动诊断系统等配套装备20多种,降低了训练难度与费用,使10余种大型装备当年装备部队当年形成战斗力。
记者感言
实战需要才是硬尺度
孙阳
作战装备质量如何,最终要通过战场来检验。进入21世纪,大多数新型高技术武器装备都没有经过实战检验,很多在战场上才容易暴露的缺陷尚未显现出来。当前,军代表是在没有硝烟的车间里把关装备质量,如果不把装备质量验收工作延伸到部队,深入到训练场,不强化装备的“战场质量”,不仅会给国家和部队带来巨大损失,战时还会让官兵付出血的代价。军代表是联系列装部队与工厂的桥梁纽带、装备质量监督的主体、订购合同监督的主体、技术保障工作的参与者,这种职能要求军代表必须研究分析影响装备战斗力生成的各种要素,把装备技术质量问题解决在部队使用前,确保装备列装后“顶用、管用、好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