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小品《追星》 本报记者 卞振摄
小品与生俱来的喜剧特色,反馈于小品的审美取向与欣赏需求,“愉悦”二字势必当先。问题在于,艺术家在顺应这种取向、满足这种需求的时候,如何使观众在忍俊不禁、笑逐颜开的同时,又获得心智的启迪与精神的升华?可以说,今年“双拥”晚会的小品又一次交出了很好的答卷。
《好日子》取材于“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一户人家的女儿出阁,恰巧赶上军演开始,转移村民的任务刻不容缓。婚礼要改期,老太太一时转不过弯来。编导基于对群众觉悟的准确把握,采取“顺水推舟,趁势转舵”的办法,引导老人自己说服自己,并借助俄罗斯女记者等角色的个性张扬,铺垫了一连串的“包袱”。正因为“埋包袱”埋在了辩证是非的关节点上,“抖包袱”也就势之所致地抖出这
样一个大道理:没有坚强的安全保障,没有稳定的和平环境,“再好的好日子也不是好日子”。
以“神六”归来为背景的小品《追星》,切入点是两个老汉在航天城门口“智斗”,为的是抢先一步把航天员请到村里,好让乡亲们一偿热望。剧情是夸张的,心情则是真实的。妙语连珠的乡音韵白、妙趣横生的细节描述贯穿了全剧,赋予这种心情以鲜活灵动、坚实厚重的视听效应,令“追星”一词显示出了非同凡响的深刻涵义,即人心所向重在科学发展,民情所系重在自主创新。
文本创作注重寓庄于谐,舞台呈现力求意趣盎然,才有可能成就“寓教于乐”的小品力作。特别是重大题材,务必巧思妙设,精雕细琢,“戏不夺人誓不休”。《好日子》和《追星》之所以“逗乐”又“动心”,“好看”又“耐看”,关键就在于开发喜剧元素与深化主题思想是同步进行、一体实现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