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就是这样奇怪:一生中经历的事情那么多,有些即使在当时或事后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可偏偏随着岁月的更替渐渐淡忘;而有的事虽不经意牢记它,却悄然潜入心底,一旦勾起思绪,便立刻栩栩如生地浮现在眼前。
新年除夕临近,我忽然想起母亲在每年除夕之夜给我发“压岁钱”的往事,情不自禁在心底涌出一股似甜蜜、似苦涩的怀念。
迄今,我依然记忆犹新,从我记事的年代起,在漫长的40多年里,每逢新年除夕夜,我和哥哥都会收到母亲发给的“压岁钱”,从最初的几角钱、几元钱逐年增多。小时候,我们无忧无虑、天真烂漫,衣袋里揣着母亲给的“压岁钱”,活蹦乱跳,奔向街边上的烟花爆竹摊,走进五颜六色的小卖铺,东瞧西望,不时地摸摸“压岁钱”,仿佛觉得它足以能让自己拥有一个新奇的世界……
或许是因为自己长大了,也见多识广的缘故吧,我对母亲发“压岁钱”的事,渐渐失去了往昔心生的那一种狂喜、那一种期盼的心情。特别是,自从我走出校门参加工作,结婚成家做了父亲,以至40来岁当上国家大企业的领导人之后,更是对母亲发“压岁钱”感到索然无味、不以为然。在我看来,自己已经成家立业,不该还像小孩时那样要母亲的“压岁钱”;何况母亲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收入的来源,她手上有的钱,都是我和哥哥奉送的,留作日常零花得了;即使逢年除夕要给晚辈发点“压岁钱”,没有必要把我也当成小孩看待。有几次,我曾把自己的这些想法对哥哥说过,他也表示有同感。可是,当我对母亲说及,她却轻叹一声回答:“等到你们也老了,就知道了!”而此后,每年的除夕之夜,母亲依然照旧给我发“压岁钱”。对母亲的做法,我也没有往心里放。“或许人老了容易固执己见吧!”我想。
人常说,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知珍惜,而一旦失去了才知道它的贵重。
记得就在母亲逝世的1997年,除夕之夜,我和哥哥两家人团聚一堂吃年饭。当我在给孩子们发“压岁钱”的时候,我陡然从心底涌出一种失落和空荡的酸楚————席上,少了养育我成人的母亲,下一代也失去了年年除夕给他们发“压岁钱”的慈祥祖母……我凝视着端挂在堂上的母亲的遗像,百感交集,悲由心生,悔从心来。此时,我恍然大悟:母亲之所以执意每年都给我们全家老幼发“压岁钱”,用心用意是何等的深刻呵!在很有文化涵养的母亲心中,发“压岁钱”,是她表达自己对全家人吉祥、和睦、幸福、美满的祝福和期盼,也是她在向晚辈传递自己的一份关爱之心。由是,我深深懊悔,过去,自己为何就不能理解母亲的这种精神生活追求,为何就不懂得珍惜母亲给予我的这份比黄金还贵重的亲情和欢乐?
“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人生最大的憾事。由此我联想到孔子说的一句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是啊!我们做儿女的,怎么能忘记父母的生辰和年龄。一方面,我们要为父母的健康长寿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应为父母的日见衰老而感到忧心。毕竟,人生的大限是不可违拗的规律。当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做儿女的应对他们尽心孝顺,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尊敬,多一分关爱,重视他们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让他们在心灵上体验到亲情的温暖;而不应该把对父母的关心,简单地看成为仅是提供物质需求满足的责任。事实,常常令人追悔终生:“子欲养而亲不在。”这一人生最大的憾事,往往也只有在失去父母之后,人们才能从反思中获得真切的感悟。
与其如此,天下儿女何不倍加珍惜“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的宝贵时光,多给父母一分理解、一分尊重、一分孝顺、一分心灵的关爱呢?
当追忆已成为后悔,我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收到母亲的“压岁钱”的时候,我衷心地祝愿中国的每一位父母、长辈,都能得到自己的儿女和晚辈奉献的理解、尊重、关心和孝顺,岁岁、日日如过新年佳节,健康、愉快、幸福!同时也希望每一位做父母、长辈的人,多用心、用情去关爱自己的儿女和晚辈,给他们发“压岁钱”,让他们从小就体验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至爱。当然,我更希望中国的每位小朋友在今年和今后的每个除夕之夜,都高高兴兴地从父母和长辈的手中接过“压岁钱”,让爱伴随着自己健康成长,永远同行!
作者:刘自力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