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就是亲人。”过去人们住平房大杂院,左邻右舍非常熟悉,就连对门今天晚上吃什么菜,提提鼻子就知道了。虽然免不了张家长、李家短地磕磕碰碰,但更多的是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之情。
现如今,大家都住在一栋一栋的钢筋水泥楼房里,各家各户自成一隅,防盗门一关,谁也不管谁,谁也不认识谁,老死不相往来似的。“在这栋楼住了近10年了,这楼里我就认识俩人:我媳妇和我儿子!”昨日,一位被采访对象这样说。
又一年了,您不想改变一下与邻居这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现状吗?难道这都市里的邻里关系,非得像钢筋水泥那样冰冷无情吗?未必如此。昨日,本报记者分兵深入钢城的大街小巷,探访出人们对邻里关系的期待、困惑与心愿。
邻里关系 之 心愿
“一堵墙不应该成为我家和邻居漠然相处的理由和阻碍,今年春节我希望能和邻居互相串门、来往。”
讲述人:铁西黎明社区 陈彦
在新家生活了4年,但陈彦女士对一墙之隔的邻居还很陌生。接受记者采访时,陈彦坦言:“我特别怀念小时侯那种人情味十足的春节,尤其是邻居拜年最让人回味。那时候,街坊邻居都串门拜年,自家的房门敞开着的,桌上摆着各式各样的小吃,随时欢迎邻居。但现在已经搬到新家4年了,一个楼道里的邻居都无来往,每到春节时总觉得楼道里特别冷清,年味也淡了。”
“其实一堵墙不应该成为我家和邻居漠然相处的理由和阻碍,春节马上就要到了,我希望能和邻居们互相串门、来往,将各自的喜悦与祝福与其他邻居相互分享。”在春节来临之际,陈彦女士说出了自己的一个愿望。
邻里关系 之 困惑
“我不知道如何敲开邻居家的门,也不知道开门后说什么,如果我们去拜年,人家会不会觉得我们有病啊?”
讲述人: 铁东拥军社区 程玉石
我的房子是父母给的,我和妻子自己开火过日子,与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但很少打招呼。我们俩都是上班族,早八晚五,真是不知道怎么跟邻居相处。
有一次,我家卫生间哗哗漏水,等我们夫妻下班回家后,楼下邻居哭丧着脸上来说:“我们找了你们一天,不知道电话和你们单位,就是找不着!”据说当天水漏了8个小时,两家损失都非常大。其实,楼下不了解我们,我们也不了解他们。这之后我们两家互留了电话,但与其他邻居仍不往来。我们不知道如何敲开邻居家的门,也不知道敲开门后说什么,如果我们去拜年,人家会不会觉得我们有病啊?
邻里关系 之 经验
“邻里关系就是一扇门,看起来关得死死的,只要你鼓足勇气伸手去敲,一定会豁然开朗。”
讲述人:立山家园社区 张林
我和妻子都是岫岩人,在鞍山一个亲戚也没有。小时候邻居互相往来惯了,前年我们在鞍山买房子后,打心眼里希望和住在对门的邻居来往,互相有个照应什么的。不过大家都很忙,再者也不好意思主动过去,所以就默默地关注着对门的“动静”:对面也是一对小夫妻,年龄比我们大一点,看起来都是和善人,还有一个可爱的小宝宝……
去年春节,是我和妻子在鞍山安家后的首个春节,我们俩要回农村和父母一起过,临行前关好了门窗,两个人还是不放心,这要是家里漏个水进个贼什么的怎么办啊?最后,妻子鼓起勇气敲开了对面的门:“我就住在对面,我和老公要回老家过年了,大哥大嫂能不能帮我们照看一下房子……”对面的大哥很痛快地答应了,彼此互留了电话,大家都非常高兴。过节回来后两家就熟悉了,如今,对面的小宝宝已是家里的常客了。
“其实邻里关系也就是一扇门,看起来关得死死的,只要你鼓足勇气伸手去敲,一定会豁然开朗。”侯先生用这句话结束了采访。
邻里关系 之 感受
“我的亲属都住得远,家里真要是有点什么急事,全靠邻居帮忙。”
讲述人:立山国安社区 李丹
又过年了,今年我仍准备像往年一样,和楼里的几家好邻居聚在一起,除夕之夜一起吃团圆饭,一起看晚会,零点钟声敲响的时候,互相拜年。
这么多年的除夕之夜,我家都会和邻居们一起过。不是在家把邻居们请来,就是全家到邻居家去,有时带上好酒好菜,和邻居们一边小酌,一边看着春节晚会,零点钟声敲响,大家会互相拜年,真是其乐融融啊!
我的亲属都住得远,真要是有点什么急事,全靠邻居帮忙。远亲不如近邻啊!现在的年轻人,住在一起几年了,彼此还不认识,见面连话都不说。我看这样是不行的。邻里关系不能忽视,我还真为摊上了好邻居而庆幸!
邻里关系 之 展望
“让每个楼门都成一个大家庭!”
讲述人:铁西虹桥社区书记 高红军
记者联系上高红军时,她刚与居民们贴春联回来。“‘远亲不如近邻’,在我们社区有38栋楼、205个楼门、2944户人家,每个楼门都是一个大家庭,大家楼上楼下的有什么事情都有个照应,比如住在社区的孤寡老人,平日里邻居都是兼职‘护理员’,一照顾就是七八年。每年春节前,大家一起动手张罗给楼门贴春联,贴上春联后,就更像一大家人了。”
说起如何让这每个楼门十几户人家走动起来,高红军说,最要紧的就是让大家一起参加活动,有了互动,大家日后才能来往。比如,在“邻居节”的时候,邻居们一起签订“好邻居公约”,大家相互有个触动和监督,平日里楼前的花坛、小树都是居民们来认养的,大家在一起动手的过程中也就慢慢地熟悉起来。
首席记者 潘琳元 本报记者 刁巧云 李勇 杨勇 王丽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