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1月26日讯
过年本是高兴事,然而,一临近春节,我就开始发愁。为不知在婆婆家过年还是在娘家过年发愁。
父母生了我们三个“千金”,俱已出阁。每到年三十,姊妹几个便随夫君去和婆婆一家团圆。 前些年,父母岁数不算大,身体还好,心里也没什么挂碍。后来,有一年春节前,父亲生了一场大病,卧床不起。年三十下午,我放心不下,急匆匆地赶回家。进得院门时,正是年夜饭之前,鞭炮声四起,只见老母亲正在划火柴试图点燃树上挂着的一串鞭炮。风很大,老母亲几次都没有将鞭炮点燃,她有些着急,抬头四顾,一下子看见了满眼泪水的我。
本人是姊妹中的老大。从那时起我便立下一个规矩,每年,都要有一个人回家陪父母过除夕夜。姊妹们都没有意见,然而,三家的公公婆婆们都口出微言。什么老辈的规矩不能丢呀,什么不吉利呀,总是不太情愿。从那时起,每到过年,我就犯愁:不去婆婆家,婆婆不愿意;去了婆婆家,自己的父母就要冷冷清清的过年,因此心里总是疙疙瘩瘩,只恨分身无术。
眼下,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多了起来。双方父母凑在一起吃年夜饭,热热闹闹过大年。看来:办法还是比困难多。
拜年方式“变脸”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观念的更新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拜年方式也在逐渐演变。
早年间,拜年从正月初一凌晨开始,天亮时就已接近尾声了。当时,烟台的居民多以家族、村落形式聚居。先要家拜,即晚辈给长辈拜、平辈互相拜;而后进行近拜,即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最后进行远拜,即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七拜姑、八拜姨、三六九拜丈人”、“先拜姑、后拜舅、岳父岳母在后头”,讲究多着呢。那时,拜年要跪下磕头,年拜完了,双膝也跪肿了。
随着家族集居时代的结束,下跪磕头的拜年方式逐渐被拱手作揖、行鞠躬礼代替,但拜年依旧要起早摸黑,走街串巷,出东家进西家,直走得腿肚子转筋。后来,大家都置办上了自行车。大年初一天不亮,拜年的车流便在大街小巷涌动,清脆的车铃声唤醒了沉睡的城市。没几年,电话普及了,打电话拜年又成为时尚。现在呢,人们又流行短信拜年、网上拜年了。那种天不亮就起来拜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知再过几年,人们又会折腾出什么拜年的新花样来呢。(王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