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也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北京将大力实施首都创新战略,通过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到2010年初步把北京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首都创新战略,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以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为突破口,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和整体产业竞争力,建设全国知识创新高地和技术创新源泉,基本形成立足北京、辐射全国的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将全面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首都丰富的科技、智力资源的重要推动作用,全面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鼓励企业与大学、院所联合,培养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同时,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积极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尖端高技术的专业人才。
体制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保障。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将从深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有能力、负责任、高效率的服务型政府。
关键是服务。规划强调,将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切实提高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对于水、电、气、热等老百姓关心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用事业进行改革,扩大特许经营制度、融资招标、代建制的领域和范围,打破行业垄断。同时,加快推进政府核准制和备案制,积极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真正实现“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
多方合作,优势互补。“十一五”期间,北京将发挥首都优势,积极参与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开发,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形成对内合作与对外开放统筹、互动、共赢的新局面。
……
创新,将为北京带来勃勃生机,百姓也将切实感受到创新型城市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新名词
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与模仿、引进相对应的概念,指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进行的自主创新活动,一般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纳创新三种方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日益成为影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
创新型城市
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它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目标是,围绕高端创新、强劲辐射、产业提升、环境优越,2010年初步建成,2020年比较完善,成为引领中国自主创新发展的先锋和连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京津冀都市圈
根据国家编制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张家口、承德8地市,土地面积18.50万平方公里,2004年末总人口7389万人,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地和人口、经济密集区,是我国参与全球化经济竞争的重要基地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区域,同时也将是我国未来大规模推进国际化的重点地区,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建设服务型政府
规划指出,将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按照“新老分开”的原则,逐步理顺管理体制,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政府管理创新。
改革行业协会的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政会分开。
加快推进政府核准制和备案制,积极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真正实现“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
扩大特许经营、融资招标、代建制的领域和规范,打破行业垄断。
建立由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参与的价格协调机制,制定《北京市公用事业价格管理办法》,制定水、电、气、热等垄断行业提供主营业务以外的服务项目收费标准。
努力将北京产权交易所发展成为全国性产权交易中心。
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估体系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
加强专家咨询、信息披露、社会公示和听证、决策责任追究、决策后评估等各项制度建设。
加快市场化选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步伐。
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切实放开市场准入。
建立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政绩考核评估体系。
构建京津冀都市圈区域交通体系
“十一五”期间,北京将贯彻落实国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开发的整体部署,发挥区域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推进京津城际轨道交通、首都机场三期改造。
加快京津高速第二通道、京承、京包、京平高速公路建设。
做好京石、京秦城际轨道交通及京津高速第三通道建设的前期工作。
打造中关村创新高地
“十一五”期间,北京将按照“一区三基地”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为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奠定基础。
吸引一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在中关村实施,集聚一批跨国公司研发和营运中心在中关村落户,促成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中关村建设,争取一批中关村重点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支持项目,推荐一批专业基地作为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
促进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形成“中关村板块”。拓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渠道。开展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权交易试点。
完成中关村科技商务中心、生命科学园、永丰产业基地、丰台园三期、通州环保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启动软件园二期、电子城西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中关村科学城改造。
建设覆盖全区的宽带主干网,完善园区信息网络,建设数字化园区。
推进中国科技馆新馆建设。
打造中关村创新高地
“十一五”期间,北京将全面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创新首都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体制,构筑人才之都。
鼓励企业与大学、院所联合,着力培养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国际化人才。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积极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尖端高技术的专业人才。
加强高级技工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满足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
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引进符合首都发展方向的紧缺急需人才。
实行人才分类管理,完善个人自主申报、社会统一评价、单位自主聘任和社会化职称评审制度。
科研项目公开征集公开招标
规划指出,北京将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和资金投入,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工程,突破技术瓶颈,制定重要技术标准,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合作体系,大幅度提升北京的自主创新能力。
重点突破软件、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计算机与网络、数字音视频、光电显示、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等技术。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在纳米、超导、干细胞、新能源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一批面向市场的开放式实验室,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试验手段,建立专业性的公共技术平台,为企业提供设计、测试、检验等专业化服务。
扶持大企业与跨国公司共建技术研发联合体,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
实施主题计划为重点的科研管理模式,从需求出发确定科技发展方向。推行公开征集科研项目,公开招标确定研发单位。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协作,融入世界创新体系。
网络编辑:刘春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