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周思详)新年又到,保健品广告铺天盖地地向消费者涌来。中国保健协会日前发布了保健品虚假广告的“七大招数”,提醒消费者防范中招。
第一招是“奇”。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于是,有关中医药的宣传便大量出现了“传奇”式的描述。
第二招重“邪”。许多医药保健品不从传统医学知识出发,而是想方设法另辟蹊径,给出令人意想不到的“道理”。市面上治疗乙肝的药品中有说要饿死乙肝病毒的,还有所谓的乙肝杀灭因子的,五花八门,剑走偏锋。其他的还有××凋亡学说、××元素等等,巧言令色,几近歪理邪说。
第三招叫“涩”。许多医药保健品广告没有考虑读者认知水平,使用大量医学专业术语,晦涩难懂,却未必就讲清楚了。
第四招是“尖”。除了那些中医药老字号外,新兴的医药保健品都希望产品能披上高科技的外衣。于是,纳米、超临界萃取、细胞破壁等字眼时常出现,以表现其“高科技”的形象。
第五招是“夸”。用消费者的语气说产品如何如何好,或者用专利申请号混淆专利号,还有的用根本就不存在的奖项来吹嘘产品,不一而足。最为严重的情况是给出的不切实际、不尊重科学的承诺,例如有的夸口能彻底治愈糖尿病、高血压等,有的夸口有效率接近100%。
第六招是“饰”。一些医药保健品在宣传中喜欢把国外的专家拉进来,给产品以粉饰和包装。常常是某个国外专家说的与之相关的话就可为我所用,而不管这句话是否与本产品相关。更有甚者,无中生有的杜撰也出现了。比如××联合实验室、某著名大学××教授、××生命科学中心,而事实上,根本就是“查无此人”。
最后一招是“炒”。主要表现为对概念的炒作。概念为一批产品的热销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有的产品概念太玄太涩,太牵强,有的还违背科学规律和医学常识,令人大跌眼镜。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该局去年共监测保健品违法广告42个,发出处理通知书38份,组织开展对违法宣传改善性功能产品的专项检查,收缴了一批假冒和宣传改善性功能的产品。(来源: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