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即将到来的“纳粹大屠杀幸存者国际日”,联合国从24日起开始举办一系列活动,希望全世界吸取教训,避免历史重演。然而,伊朗却同国际社会大唱反调。继内贾德总统声称“大屠杀是个神话”,准备开会调查大屠杀的真实性之后,该国外交部发言人24日宣称,政府召开研讨会,调查“历史真相”是必要的。 此外,为了应对美国或以色列借核危机发动袭击,伊朗正加紧修建地道网络并加强其防空措施。
联合国开展系列纪念活动
2005年,第59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将每年的1月27日确立为“纳粹大屠杀幸存者国际日”,纪念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位于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拯救了关押在其中的犹太人。为了迎接世界第一个“纳粹大屠杀幸存者国际日”的到来,联合国纽约总部从24日开始举办了一系列活动。
当天,由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主办的名为“不是儿童的游戏”巡回展在联合国总部开幕。展览通过实物和照片反映了二战期间犹太儿童的生活状况。据统计,在纳粹德国屠杀的600万犹太人当中有150万是儿童。联合国负责新闻事务的副秘书长塔鲁尔出席了展览的开幕式,并发表了讲话。
塔鲁尔表示,在二战期间,纳粹势力推行灭绝人性的种族大屠杀政策,残害了数以万计的无辜犹太人,这是“令人震惊并痛心的”。他希望世界各国政府都要以史为鉴,不要再发生这种惨绝人寰的悲剧。
最近,联合国还要举行许多其他纪念活动。25日晚间,纽约市将举行烛光守夜活动,向那些在二战中不幸遇害的犹太人志哀。此后,部分大屠杀幸存者将进行巡回演讲,向听众们讲述集中营的生活经历。27日,联合国将举行一场隆重的纪念仪式,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将亲自出席,并发表讲话。
伊朗欲调查大屠杀真实性
就在联合国大搞纪念活动的同时,伊朗政府继续一意孤行,质疑大屠杀的真实性。继本月15日,伊朗政府宣称准备召开有关二战纳粹大屠杀的会议,就这一事件的证据展开调查之后,1月24日,该国外交部发言人阿塞菲再次强调调查“大屠杀真相”的必要性。
阿塞菲表示:“半个世纪以来,那些试图证实(纳粹)大屠杀事件存在的人们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他们在各种场合发表言论,向民众传播他们的观点。现在,他们也该听听别人的意见了。”
阿塞菲指出,国际社会应该有权利知道关于二战纳粹大屠杀的一切,伊朗召开这个“调查真相的会议”非常必要。他还透露,伊朗外交部也将召开会议,公开探讨有关纳粹大屠杀的问题。不过,阿塞菲始终没有谈及召开会议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也没有说明可能参加会议的人员。
自去年6月以来,伊朗总统内贾德多次发表针对以色列的言论,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他将以色列形容为“一个污点”,称该国“应该被从地球上抹掉”,并公然质疑犹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遭大屠杀的真实性。他认为,如果大屠杀确有其事,那么对犹太人犯罪的是欧洲人,因此欧洲或美国、加拿大应让出一块地方给犹太人建国。
1月20日,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在叙利亚访问期间发表公开讲话,表示欧洲如果真的对犹太人“心怀愧疚”,就应该欢迎犹太人到他们的国家去,从而证明欧洲鼓吹人类自由的诚意。
以色列强烈不满
阿塞菲的讲话引起以色列方面的强烈不满。24日,以色列驻联合国大使吉勒曼表示,伊朗方面的态度是对国际社会的挑衅,更是对以色列的恐吓,该国政府的言行证明“伊朗对全球都构成了威胁”。
吉勒曼表示:“伊朗政府正在以他们的行动证明,该国正在实行一种极端的、疯狂的政策……我担心伊朗对纳粹大屠杀这么感兴趣的惟一理由是,这个国家可能正在准备搞另一场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联合国有义务阻止这一可怕事件的发生。”
此前,内贾德的言论曾屡次引起西方国家的强烈谴责。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也通过发言人发表声明,强调纳粹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不容否认。他呼吁联合国所有成员国与否认纳粹大屠杀的行为作斗争,并以公认的纳粹大屠杀史实来教育人们。
防止美以袭击,伊朗全面戒备
除了伊朗政府接连发表针对以色列的过激言论外,该国的核危机也是最近吸引全球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上周,以色列国防部长在讲话中暗示,以色列已经制订了对伊朗发动先发制人打击的计划。美国总统布什也曾表示,不排除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的方案。
为了应对这两个国家可能发动的袭击,伊朗加紧了战争防御工作。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为了避免以色列1981年对萨达姆政府的奥西拉克核反应堆空袭事件重演,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下令国内抓紧修建地下设施,他要求这个工程在今年7月初完工。据悉,这些设施深藏地下或建在山洞里,工程得到了朝鲜设计师的帮助。此外,伊朗还将在近期加强国内的防空措施。
2003年,联合国核检查人员已发现伊朗在纳坦兹镇建设一个大型地下设施,用以进行铀浓缩加工工作。不过,位于该镇的伊斯法罕铀转换工厂等核设施仍暴露在地面,一旦战争爆发,这里大有被空袭摧毁的危险。
为了尽早解决伊朗核危机问题,国际原子能机构将于下周在维也纳举行紧急会议,商讨下一步将开展那些对策。目前,西方国家正试图将这一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以便对其实施可能的制裁措施。(许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