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过山车般的这一年
2005年6月24日,全国高考成绩公布,海南省海天学校学生李洋以897分的好成绩,获得海南省理科状元。 但很快,因为有人举报李洋是湖北移民,他失去了就读清华的资格。
这个17岁孩子的命运,引发了又一次对“高考移民”问题的大讨论。此外,海南今年
还有29名省外就读高考生,因与李洋“犯有同样错误”,被取消报考重点院校资格。
幸运的是, 2005年9月14日,李洋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并获合计44万港元的“状元奖学金”。
过了2005年,李洋18岁了。谁知道明天会不会又出现新的“李洋”?而他(她)还会像今天的李洋一样幸运吗?
在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安排下,尽管各地都在奋力封堵,每年依然有不少人,像候鸟一样从东向西,自北往南,继续着“高考移民”之梦。不同地区不同分数线,这种典型的计划体制的做法,也越来越受到质疑。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已经打破了教育领域原有的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公众有权力享有更公平的教育,也希望李洋所引发的讨论能让我们尽快找到实现这一目标的步骤和路径。
(马金瑜)
陈丹青 “出走”画家的抒情与困顿
2005年初,画家陈丹青因为不满大学教育体制,向清华大学提出辞职。虽然他说自己讲的都是“太阳底下的事”,但是还是引来了媒体的喧哗。
教育本来就是2005年最热门的话题,针对高等教育体制的批评,也是由来已久。以陈丹青的身份“出走”,这是放不过的新闻事件,辅以他的犀利直言,一轮热议从报刊到网络直至餐厅茶肆:虽然被讨论的事情,没有因之得到任何的改善。
除去他所引发的议论,陈丹青的个人心灵世界,在事件中被披露和呈现,在事件之外,在阅读者和倾听者的心中,引起的是更深邃也更忧伤的共鸣。
陈丹青说自己,“在什么地方都是悲观主义者”。一个生活在中国的悲观主义者,他的心灵如何感受、如何映射这急速变更的世界,如何将过去与现在联系在一起,如何体会街上一个陌生人的表情,如何把这表情和这个民族沧桑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画家眼前的人与事物,被安置在历史、民族和人性的多维背景中,陈丹青对望这些事物,更对望那背景,无法控制地抒情。抒发一个艺术家的多情,一个中国人的深情,一个悲观主义者的悲情。抒发一个人的感情。
2005年底,陈丹青说,“05年又是浪得虚名的一年,当枪使,希望这一年快点过去,多画画。”陈丹青太过自嘲,或者他直觉到自己被普遍地误会了。其实在误解的噪音底下,终有深度的理解和体会在沉默,沉默中多少人如他一般多情地凝望:这兀自奔忙的祖国。
(刘天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