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6日电新华网援引《中国青年报》消息,朝阳,是辽宁西部地区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在这里,吸引人们目光的,还有一支英雄的找水部队———沈阳军区朝阳陆军预备役给水工程团。
2003年7月,这支部队根据中央领导的批示,接领了辽西地区防氟改水任务。 近3年来,全团官兵把防氟改水作为最大任务,把群众利益当成最高利益,不畏艰险,足迹踏遍辽西地区的沟沟壑壑,打出防氟深井103眼,不仅解决了3万多群众长期饮用高氟水问题,而且还为国家重点工程、工矿企业和高新农业开发区等解决了用水难题,被辽西人民誉为“找水神兵”。
把党和群众的信任当成至高荣誉
2003年7月24日,一份反映辽宁省朝阳市近3万群众重喝高氟水的内参,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要想办法解决群众的饮水问题,绝不能让群众再喝高氟水。”辽宁省委、省政府迅速与沈阳军区联系,请求支援。群众有难,驻军有责。沈阳军区党委和首长极为重视,当即部署,将这一重任赋予了朝阳陆军预备役给水工程团。
氟,是一种非金属化学元素。氟化物大多通过饮用水进入人体,轻者出现“氟斑牙”,牙齿发黄脱落,身体骨骼变形,重者染上“氟骨病”,抬不起手,直不起腰,有的不孕不育,甚至瘫痪、死亡。辽西地区是地方性氟中毒的重灾区,仅朝阳地区就有300多个村、屯的近10万人不同程度遭受着氟害。当地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积极开展防氟改水工程建设,但自2000年以来,由于改水工程年久失修、老化报废,致使近3万群众又重喝高氟水。朝阳市联合乡北台子村支书戴振祥54岁,看上去却有60多岁。他说全村90%以上的村民都有氟骨病,自己和老伴都是大骨节,常年关节痛,干不了重活。村里的年轻姑娘到城里打工,连小饭店都不愿雇她们,说是人哪都好,就是氟斑牙难看。“请中央领导放心,我们一定高标准地完成防氟改水任务,不降‘氟魔’,决不收兵。”在全团防氟改水誓师大会上,官兵们的誓言掷地有声。
经过两个多月的连续奋战,官兵们的足迹踏遍了辽西地区的15个县、400多个自然村、屯,实地勘探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勘测水源点509个,科学测定井位96个,获得了翔实的辽西地区高氟水分布水文地质资料,为全面开展防氟改水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场防氟改水的攻坚战拉开了帷幕。
让受氟害的百姓脱离“苦水”
辽西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地下水资源贫乏,有人形容这里是“有山无树,有河没水;十年九旱,氟害难除”。特殊的地质结构使生活用水含氟量很高,许多群众不堪忍受氟害痛苦,举家外迁,甚至有的村子整体迁移。
建平县太平乡干沟子村是氟害的重灾区,这里山高沟深,地处偏僻,不仅水资源贫乏,而且含氟量高出十几倍。当地政府为治理氟害,多年来联系了很多打井队都没打出水来,曾计划将这个村子整体迁移。
2003年8月1日建军节这天,给水团6支由钻探车、修理车、生活车组成的钻井分队,穿山越岭来到干沟子村,打响了防氟改水的第一仗。
伴随着钻机的隆隆声,官兵们向“氟魔”开战了。一天、两天、三天……当井打到70多米深时,钻机的马达停了。看到从井下取出一个两米多高的凝灰岩石柱,打井官兵们的心沉了。他们遇到了最大的“拦路虎”———完整基岩,就像一座无缝石头山,挡在了钻头的前面。围观的群众也失望了:完了!打不出水,部队又该撤了。声音不大,但句句像锥子一样扎在官兵们的心坎儿上。
王永胜团长带着技术人员连夜赶来了,他一边安慰大家不要气馁,一边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分析。他们针对地质和岩层情况,研究制定了解决的办法。官兵们连续奋战了28个昼夜,在打到163米深时,终于出水了。
这口井成井后,日出水量达450多吨。抽水那天,全村男女老少像过年一样欢天喜地。村民们把早已准备好的鞭炮点燃,他们蹦啊、跳啊、喊啊,庆祝子弟兵圆了他们世世代代的盼水梦。村民孙喜发高兴地把自家一头大肥猪杀了犒劳打水官兵,他眼含热泪,拉着官兵的手一遍遍地说:“这下好了,我们干沟子终于有水吃啦!感谢解放军!”
在随后的40多天里,官兵们又在这一带打出了11眼优质深水井,从根本上解决了这里的群众祖祖辈辈吃高氟水的难题。
几年来,给水团先后在辽西地区打出防氟深井103眼,使131个村、屯喝上了清泉水,解决了辽西地区3.7万人长期喝高氟水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13个村、屯的整体迁移。
为地方经济发展引来幸福泉
今年1月22日是阴历小年,记者来到喀左县兴隆庄乡七家村,只见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吃水不忘解放军,致富感谢给水团”、“甘泉开辟致富路,给水为民铸丰碑”等对联。今年53岁的村支书李宝江向记者讲述了一口井带动一方经济的事儿。
这个村子地处山区,水源奇缺,村里仅有几口土井,一到旱季就干,村民吃水常常要到1公里外的村子拉水。2001年4月,县领导找到给水团求援。第二天一大早,工程师苏勐和有关技术人员就来到七台村勘探水源。看到几个军人带着仪器满山遍野地走,有些好奇的村民问他们“是干什么的”,苏工说“是县里请来帮助村民找水的”。有个村民就说:“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住,有没有水比你们清楚。你们别费工夫了,这里没水。”
苏工根据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不信真的没水。从上午8时一直找到晚上8时,仍没找到水源,连陪同的乡干部都绝望了,但苏工相信自己的感觉没错。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勘测仪器上的数字也已看不清了,苏工就用打火机打着了火看。又过了一个小时,苏工喊了一声:“找到水源了!”所有人兴奋地跳了起来。
团里派出钻井连,在这片荒土岗子上先后打了一眼140多米、一眼180多米的深井,彻底解决了七家村的吃水难题。当年,村委会就从1公里外搬迁到水井旁。紧接着,100多户村民也搬迁到水井周围。有了水,村里搞起了高效农业和“四位一体”的循环经济。先是种上了水浇地,用丰收的粮食发展起养殖业,利用养殖业产生的粪肥搞起了沼气,再用沼气产生的热能建起了暖棚。村民先后建起了140多座大棚,在大棚里养起了鲜花,种植了反季节水果和蔬菜,鲜花远销日本、俄罗斯以及东南亚国家。如今,这个村子的人均收入,由原来七八百元一下子翻了两番多。
用地下水也要讲可持续发展
辽西是全国有名的贫水地区。如何利用好地下水资源,也是给水团官兵在为民服务中深入思考的问题。近年来,给水团在支援地方经济建设过程中,着眼可持续发展,为地方政府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3年,国家大型企业———凌源钢铁集团公司计划投资70亿元建立分厂,并在朝阳市以北10公里处选定厂址,制定了建设施工方案。
朝阳市政府找到军分区,请求给水团对预选厂址的地下水资源进行勘察,并提出地下水的开采方案。给水团立刻派出技术人员进行详细勘测,通过数据分析处理,认为在该地建设如此规模的钢铁企业,必将导致这一地域形成一个巨大的地下水“漏斗”,对朝阳市区及周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带来较大影响,并建议厂址选定在远离市区、地表水相对丰富的一个水库附近。同时,他们还向市政府提供了《朝阳地区地下水基本情况和开采使用建设的报告》,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市政府和集团公司从权威部门请来专家,重新进行论证,结果跟给水团的勘察分析一致。市政府决定采纳给水团提出的新址建议。同时,市领导和集团公司领导还专门邀请给水团团长担当凌钢集团建设的“顾问”。
近年来,给水团官兵怀着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在完成战区野战给水保障任务同时,先后为17个工矿和4个高新农业开发区提供了水源,为21个企业解决了生产生活用水难题,并为地方政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了决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