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丁刚
岁末年初,笔者有机会参加了几场“盘点”国际形势的座谈会。这些座谈会有两个共同的议题:一是中国的和平发展,二是中美关系。借此机会,笔者对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做了一个小小的“民意测验”,给六位国际关系问题专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从中美关系的现状看,您认为未来最有可能、也最需要取得突破的有哪些领域?”学者们的回答虽不完全相同,但都有“能源合作”这一项,其中一位学者甚至只提了“能源合作”。
即便是在一年前,如果做同样的“测验”,恐怕学者们不会在能源合作这个问题上如此地“异口同声”。而在大洋彼岸,持这样看法的人也越来越多。“中国通”季北慈不久前就谈到:“在过去25年或更长时间里,中国或多或少依靠美国及其海军提供的航海安全。问题于是成为,美中关系如果朝消极方向发展,中国是不是还能再依赖美国提供航海自由?还是中国想自己需要为自己的(安全)担负更大的责任呢?第三种回答也是可能的:那就是10年、最多15年内,美国和一个更具‘蓝水’能力的现代中国海军是否会进行实际的合作来保证亚洲外缘海上航线的安全呢?”
著名的中美关系问题专家兰普顿也认为,中、日、美必须建立能源合作机制。这个机制包括能源的协调、应急机制、节约能源的技术等。用这个机制来解决矛盾,不仅对亚洲和平有益,也对世界和平有益。
美国资深参议员约瑟夫·利伯曼去年还就此发表了一个重要讲话,建议美国和中国在能源开发和研究方面合作。他认为,中美两国的石油消费23来自进口,双方应在可能导致军事对抗的激烈竞争到来之前注意这个问题。利伯曼是参议院军事委员会成员,在美国国会中颇具影响。他这样讲一定经过深思熟虑。
能源合作问题受到如此关注,这一方面是因为中美能源合作去年有了较快的进展:双方主管能源部门的官员在华盛顿进行了第一次中美能源政策对话;美国能源部在北京设立了旨在加强两国能源和核能安全合作的办公室。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双方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与两国未来的发展和国家安全战略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根据国际能源署统计的数据,中美消费的原油接近世界原油消费量的1/3,两国每天消费的原油加起来约为2800万桶。不过,将两国分开来看,中国的人均石油消费仍不足两桶,远远低于美国人均消费25桶的标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在全球的石油产出量与消费量大体相同,而中国又是一个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的大国。虽然中国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大部分能源需求,但仍然有一部分需要进口。所以,这就有可能对现有的全球石油贸易格局形成挑战。这既是美国人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国人需要努力去解决的问题。
为满足自己的能源需求,中国当然要做好战略准备。但这个准备并不仅仅是如何靠自己的实力去获取能源,以及有效地保护重要的海上通道,更要看能不能与美国、日本、印度等能源需求大国搞好合作。合作需要让度一些政治、经济利益,但是合作的成本和代价有时要比竞争低得多。建立合作机制也许会有很大困难,但相比之下,却可以换取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时间。在战略上,打破扼制最重要的手段其实就是建立互信与合作。更为重要的是,只有不断加深合作,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国的发展不妨碍别人”的精神,才能以最小的代价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条件。
中美能源合作说到底是一个关系到新旧历史观的问题。历史上国家间因能源争夺而发生冲突和战争的事情屡见不鲜。美国新保守派的一些人士就认为,“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崛起没有引发战争”,他们的理由之一就是崛起必然会因为争夺自然资源而发生战争。美国是当今世界能源消耗最多的国家,而中国又是能源需求增长很快的发展中大国,既然能源是最容易引发两国冲突的问题之一,同样它也就是确保两国关系平稳发展的基础。如果说21世纪的全球安全维系于中美的合作,那么中美之间就必须为能源合作建立一种机制,这不仅关系到中美两国人民的利益,也关系到全世界人民的利益。
(作者系《人民日报》国际部高级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