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河流域的水利建设捷报频传: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淮河入海水道等一项项骨干工程相继竣工……,淮河干流防洪标准已达到百年一遇。在赞美治淮成就的同时,我不禁想到和毛泽东一道决策治淮的伟人周恩来。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诞生在苏北淮安。 碧波荡漾的淮河从城北流过。然而,当周恩来降生以后,世代在淮安流淌的淮河河道已被夺淮的黄河淤平,只留下镇淮楼这个古迹。可是,淮河的文化、人文景观,深藏在人们的血液里。周恩来曾经深情地说过:“生于斯,长于斯,渐习为淮人;耳所闻,目所见,亦无非淮事。”
身为“淮人”的周恩来可谓是“深谙淮事”,从1194年黄河夺淮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700多年中,全流域内发生较大的水旱灾害达100多次,淮河流域各处县志中到处是“漂没庐舍”、“人相食”这样惨痛的记载。在周恩来聪慧而又敏捷的童年心灵里早就播下治淮的种子。
成为新中国总理的周恩来,亲自过问治理的第一条大河便是“淮河”。1950年8月淮河发生了一次洪水,皖北行署关于淮河洪水灾情的报告,让毛泽东流下痛苦的眼泪。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运筹抗美援朝的同时,以最快的速度,主持制定了《治淮规划》,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略,组织起伟大的治淮工程。1950年10月,在政务院召开的治淮工作会议上,周恩来说:战争尚未结束,国家正在草创。在草创国家的蓝图中,治水将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从新民主主义开步走,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打下万年根基,根治淮河水患其功不在禹下,如何根治淮河水患,研究近千年治淮历史,我的体会是,应坚持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哲学家的风度,精湛的语言,攫住每个人的心。周恩来的语言,像敲击燧石一样,点燃人们心头的一盏盏灯,一团团火,将会议鼓动得像一个澎湃的海。当月14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之后,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千里淮河上,集结了220万军民,开始了治理淮河的伟大壮举。
从1951年开始,大别山、伏牛山、桐柏山、沂蒙山老百姓服从治淮需要,拦河筑坝。周恩来的手指向安徽大别山中霍山县的佛子岭,于是新中国第一坝在这里光荣地诞生了。接着,建起响洪甸等大型水库近40座,中型水库150余座,总库容近300亿立方米,为拦截淮河洪水筑起第一道防线。在淮河中游豫皖交界处,开辟城西湖等4个蓄洪区及姜家湖等21处行洪区,组成分滞淮河洪水的第二道防线。周恩来生前高度关注、标志着淮河蓄洪区建设最高成就的安徽霍邱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胜利建成。
新中国治淮的重头戏,就是在苏北洪泽湖下游替淮河开挖直入大海的河道,在周恩来的决策下,先后开挖了苏北灌溉总渠,淮沐新河和淮河入海水道,整修了入江水道,被黄河侵占多年的淮河入海尾闾,终于得到了偿还。在洪泽湖禁锢了近千年的淮水,激荡起新的活力,再次欢笑着涌向大海。
50多年来,根据周总理当年主持制定的《治淮规划》,千里淮河上建成了较为完整的防洪、排涝、灌溉、航运工程体系。在1991年和2003年淮河流域大水中,治淮工程经受住严峻考验,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000亿元。在人类抗击自然灾害的史册上,当之无愧地竖立起又一座巍峨的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