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国·辉煌十五
坚实成长的司法所
本网记者 于呐洋
走过20年历程的基层司法所承担着司法行政的九项职能,被喻为“司法行政的基石”。而它的成长历程却一度显得坎坷而曲折。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来,根植在全国乡镇、街道的4.1万个司法所终于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走上了自己的广阔舞台。
广西迈向“五好”所
2005年12月25日对于广西桂林阳朔县葡萄司法所长张发星并没有什么不同,这天是村里的一个集日,当了3年司法所长的他,每逢集日都静候在司法所里等待村民们来找他咨询法律问题或是调解纠纷。这位1985年就从广西农村考上中山大学的高材生,1989年回到家乡,在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像以前一样和农民朝夕相处。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在广西的基层司法所里,像张发星这样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全区司法所总人数的73%,而在“九五”末的2000年则仅占42%;2005年司法所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4岁,2000年为49岁。
从全国来看,2000年全国司法所工作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8.7%,到去年底,这一比例已经达到近70%,平均年龄也大大降低。队伍的年轻化、学历的大幅提升,是近几年各地加强司法所建设,规范和理顺管理体制后的最大变化。
在经济相对贫困的广西,办公用房紧缺和设施装备落后无疑是困扰司法所发展的主要难题。全自治区1383个司法所,有1330个司法所仅有一间办公用房或与其他部门合署使用办公用房。2004年国家安排4亿元国债资金解决中西部5542个乡镇司法所办公用房建设问题。在广西有218个司法所幸运地“享受”到国债资金的支持。2005年1月到11月,这218个司法所共调解重大疑难纠纷3605件,制止群体性上访97件,涉及4900余人次。
从2001年以来,广西获“全国模范司法所”称号4个、“全国先进司法所称号4个、全国“人民满意的司法助理员”称号14人,诸多的荣誉验证了广西在大力推进建设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管理制度化方面取得的成绩。
北京常青的四季青常青的服务
2005年12月29日,记者走进了北京市司法所中的翘楚———海淀区四季青司法所,这里上百平方米办公房的产权完全属于司法所,是北京市目前最大的,并于2004年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成为北京第一家通过此项认证的基层司法所。建所三年来多次受到各级表彰,2005年9月,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司法所”。幽雅宽敞的办公环境,简洁时尚的装修风格,方便快捷的现代办公设备,一张张年轻而富有朝气的面孔在井然有序地忙碌着,尽管已近新年,这里却看不到一丝懈怠。司法所助理员韩晋告诉记者:年底事情多,同事们都轮流到辖区的村子里普法,下午他也要进村宣传。
四季青司法所的普法极具特色。在“普法超市”里,法律知识以讲座形式为主,配有多媒体演示,现有30多个课件,每个课件都是一部法律普及的讲义。辖区内单位的领导干部、公务员、村委会委员、普通群众都可以自主“挑选”感兴趣的法律,由司法助理员到基层单位和村里免费讲解。仅2004年,司法所就组织各类法制宣传活动30次,受益群众2万人次。
四季青镇有14个行政村,每个村都有一个“司法服务工作站”,这在北京是首创。每个司法服务工作站有一名司法助理员和一名法律工作者。司法所的职能之一是指导调解纠纷,因拆迁引发的矛盾是近几年四季青司法所面临最多的纠纷,处理不慎还会引发大量群体性矛盾。四季青司法所发挥司法服务工作站的作用,主动及时到即将拆迁的地区为老百姓现场法律咨询,宣传拆迁法规。2004年,四季青司法所指导各调委会共调解民间纠纷1190件,调解成功率达98%,制止大规模上访6件,涉及村民600多户,3000多人。
作为全国开展社区矫正的第一批试点省(区、市),北京市各司法所除指导开展人民调解、安置帮教、法律服务和基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外,还承担着社区矫正日常管理职能。四季青司法所从2004年5月共接收矫正对象30名,目前有9名已顺利解除矫正,重新犯罪率为0,他们中还有火场救人的英雄,义务献血的典型。同时,全镇130多个安置帮教小组在司法所的指导下,也没有一名帮教对象重新走上犯罪道路。
从西部边陲到首善之区,年轻的司法所正在步入黄金发展的时期,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司法所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职能作用的逐步发挥,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在基层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在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中,司法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开始全面展示。司法所长陈光毅说,引用“超市”概念的初衷,是为了让来这里的干部群众有作“上帝”的感觉。过去的普法经常是照本宣科,教材生硬。(责任编辑徐兰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