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云:“学书需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又说:“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也。”由此可见,研习书法,勤奋是首要具备的精神。
维崧是一位充满情趣的书法家,读他的作品,感觉绚烂飞翥,有八面出锋、精力弥漫的韵味。 其原因在于他数十年下大功夫临习多种魏碑、晋唐法帖而不弃。时至今日,年届六旬,遇月色清风,静夜幽斋之中仍孤舍独居,灯影相对,欣然疾书。其书作精思巧构,笔意慧理参悟,笔墨间心猿意马,点画天然自成。时而姿态张扬,时而笔划轻盈,真正达到了笔与意的交融。
维崧大多数作品皆随意写就,似有成竹在胸,因而难见“做”的痕迹。他的许多录唐、宋大家诗词的墨迹,有山叶逢秋醉之妙,江峡寄星汉之奇。这得益于他多年熟读唐诗宋词,深悟大家诗词意境,情感把握恰如其分,笔意表达准确,所以读其作品颇见书家深厚的功力。《小楷·立轴·韩愈·师说》于楷字中融入碑书笔意,古拙而俊逸;结字奇美,似随意而又严整,通篇从上至下一气贯通;行距规直,疏密有致,而字字活跃生动,将脍炙人口的《师说》写得荡气回肠。韩愈“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亡、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的文道合一思想,在维崧的书作中实践为“书道合一”了,正所谓“取于心而注于手”也。
另一斗方,书东坡先生的《后赤壁赋》,字与字的结体洒脱流畅,收放自如,书家心手两忘,做到了直奔东坡心意的境界。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所谓:“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书法与作文同理,作品显于笔墨而蕴于内。书家所书情趣,笔意准确表达作品的内涵(即辞达)绝非易事,千万人而难有一遇也,维崧书法的追求可见一斑。
欧阳修云:“小楷难工”;蔡襄叹谓:“小楷尤为难矣”。其因小楷多实用。文征明亦曰:“小楷传世少而难得”。故所谓不精小楷者难称之为书家。传统文人对书法的见解甚为精辟,以一“难”字点中穴脉。皆因难在书作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情趣等心理轨迹能恰如其分地流露于笔墨之中,准确传达给受众,达到书道合一的境界。维崧先生以小字见长,更显出其功力。无论楷书、行草,无论长卷、扇面,方寸之中皆见精神。所书陶潜文赋,不劳余力,顺流直趋,字虽小而势之所触,若有荡壑之声。再读书《乐毅论》,抑扬喷伏却不见艰难辛苦之态。其自序手札,敦厚实朴,颇见文人雅气,令人眷顾不已。其大字亦独具风韵,书苏轼《赤壁怀古》,有裂山转石之力,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写陈毅诗作,鼓若雷霆,蒸如云霞,元帅的豪气文采跃然纸上,蕴蓄了书法精神的玄机智慧。
维崧近年来的小楷、行书多有精品佳作。笔笔精劲中透出峭拔与无限逸趣,无论是书陶渊明的辞赋,或是韩愈的《原道》、《原毁》等长卷,读后似有一股清风将你裹挟其中,为之心动欢跃。其笔墨脱弃矫情,表露在其书法作品中的是一种艺术家理性的良知。
得之雅而失之俗,得之刚而失之绵。当今名人辈出,流派纷呈,其中不乏急功近利之作。维崧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而又明确地追求着自己的风格。他于退休之际将其一生研习的佳作奉献给读者,得识其真面目。他不仅用心研究书法,于近体诗亦功夫匪浅,佳作颇丰。细读其诗其联,得出一个结论,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一个“悟”字上:悟人生的哲理,悟艺术的理趣。这正是一个艺术家每日必做的功课。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要将柳子厚的江雪诗放在其书法集的首页了。
作者:孙承庆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