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就讲个团聚,在深圳本地的民俗里,团聚欢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姊妹节”串联外嫁女与故乡的情感,客家山歌让男女老少悠闲地享受幸福时光,粤剧真让票友们聚在大年里乐不可支。昨日是大年二十八,在深圳过年的人们开始忙活着扫除、贴对联,忙活着准备今天的年夜饭。
姊妹节
外嫁女回家团圆
深圳蛇口南水社区有个姊妹节。在这个节日里,南水社区的外嫁女都会回来,姐妹间叙叙旧,畅谈过往。
“南水社区里大约有150多个外嫁女,都是从小一起长大,感情很深。嫁出去了一年就难见上一回,姊妹节正是南水社区新年期间最有意义的活动。”居委会妇女主任邬彩妮说。在这个不大的社区里,女人们都以姐妹相称,哪家需要帮忙,说上一声,邻里大伙就都来帮手了。社区里有人说是深厚的感情诞生出了“姊妹节”。
原来,1995年从香港回来的外嫁女王姐回到南水社区,想起邻里的姐妹都嫁到了国外,难得见一面,就突然冒出要办个节日的念头。外嫁女们也利用这个机会回趟家,走亲访友,来次新年小聚。这样独特的节日到今年已经是第九届了。“起初的姊妹节就是吃饭聚聚,到后来就发展为吃大盆菜、办文艺晚会。参加的人也越来越多,整个社区都热闹起来了,男人们也来帮忙做饭,本地的姐妹们都来表演节目。”邬彩妮笑着说。
客家山歌
老少欢聚闹年歌
客家人过年唱山歌已成为我市的一大文化特色。每年春节期间,在一些客家人的聚居区,如龙岗南澳、坪地、沙头角等地,或在大树下或在舞台上,客家人用应节的山歌表达心中的喜悦和节日的喜庆气氛。从元旦到元宵节,坪地街道山歌文艺队的演出计划已经排满了。
客家人自古有唱山歌的习惯,龙岗的“龙园”是一个以文化为主题的公园。每年逢年过节,这里成了客家人对山歌的好去处。深圳客家文化艺术团团长何穗生这样描述客家人唱山歌的情景:老婆婆、老大爷们坐在榕树下闲聊,聊着聊着,对唱代替了对话;两个山头的农夫们一边打柴,一边对着山歌解除心中的寂寥;田间里,男男女女把山歌当成了劳动号子……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深圳城市化后,这些景象几乎很难见到。但每逢传统节日或者喜庆日子,唱山歌这一传统的习俗依旧在这个现代化的城市里随处可见。
据何女士介绍,客家山歌是客家民歌中影响最大也最为重要的一种,它用客家方言吟唱,上承《诗经》的传统风格,继受唐诗律绝及后世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风格独特。题材内容包括了劳动歌、劝世歌、情歌、儿歌等。她情不自禁地哼起了一段山歌:“秤砣细细压千金,爆竹细细响雷鸣……山歌细细唱乡情。”
听大戏
春班驱晦迎祥
春节听大戏的传统流传在深圳本地人和宝安龙岗等客家区域。在深圳,有大大小小100多家粤剧社团,每到春节就往社区和敬老院唱大戏。有的社团还会在过年期间进行珠三角地区的巡演。
深圳粤剧团和万丰粤剧团过年期间是最受欢迎的。据万丰粤剧的成员介绍,村里请来戏班唱粤剧是有说法的,在喜庆之年,戏班会唱些歌舞升平的剧目,《沙家浜》、《宿鸟惊飞》都颇受欢迎,而在灾祸之年,则会表演《钟馗抓鬼》之类的剧目,警恶惩奸,驱除晦气。演出通常在晚上举行,而在表演前的几个小时已经有人搬凳子、石头到戏班表演的场地占位,只为能争取到一个近位欣赏自己喜爱的节目,他们称此为“坐头棚”,如今东莞一带的广府人中还流传着一句俗语:“坐头棚,坐头棚,好看看到两三更,不好看就去就返。”
今年过年,一些粤剧社团还推出粤剧发烧友自娱自乐的节目,让喜爱粤剧的票友们也可以包一场粤剧粤曲社团的服务。票友当主角,社团乐队来伴奏和配戏,并把表演录制下来赠送给票友,让他们过一把瘾。
春节本地习俗
年二十九
扫屋贴联
节前打扫屋子是常见的风俗,客家人都是用九里香、柚子树或者龙眼树这些植物来做。这些树可以“驱邪”,人们从树上砍下枝条,绑在棍子的一端,扎紧,做成扫帚,进行扫除。
扫除完后就是贴春联了。家家户户在自己的大门或楹柱上贴上一副春联。据市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廖红雷介绍,春联起源于“桃符”,所谓的桃符,就是指用桃木刻画出“神荼”、“郁垒”两尊神像。再将它们挂在大门上,用来镇妖避邪。人们觉得画画比较麻烦,就干脆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两个神名。到了明、清时代,纸制的春联才真正兴盛起来了。记者发现,今年还有一种专门用来挂的对联。不少人认为,对联对墙面有损害,而挂联就很实用美观,现在可成了时尚。
年三十
大吉水香茅水
三十晚上吃完团圆饭后,人们都要沐浴。用来沐浴的水也很有讲究,叫“大吉水”,也有的叫“年香水”,是在清水中加入柚子叶、石姜蒲、丝茅或竹叶,用大锅煮开,再待其温凉下来后沐浴。这是客家人的惯常习俗。同时,年三十晚上,以围头为代表的深圳本地人会用香茅、柚子叶等冲水洗澡,香茅是一种带有香气的茅草,围头人认为这寓意来年吉祥如意。这些都可以从市场上买到。
年三十
守岁点岁火
据客家人小烽介绍,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入席,有的人一直吃到深夜。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一桌丰富的晚宴,算是一年来的奖赏。一直“守”到午夜十二点一到。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据说,这种年灯有“一年中光明愿遂”之意。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年初一
斋食守门
清晨开门放鞭炮,谁家最早放鞭炮,谁家的运气就最好。烧香点烛祭祖宗,念上新年吉祥的祝福话。
按客家人习俗,年初一不杀生,要食素,不串门,不探亲,不送礼请客。图个好兆头,守门堵财而欢度一年开头最美好的一天。
年初二
开年外出
这开年的一天,菜肴最丰富,好酒佳菜摆上桌,供全家人享用。这一天可以出外活动,走亲访友,或看赛球,或看演戏,或看舞狮、麒麟。
年初三
送穷鬼吃岁饭
“送穷鬼”就是每家将几天积聚的垃圾废物扫出门,寓意着扫走旧的,迎来新的,开始过上好年景。还有就是吃岁饭。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年初四
探亲访友
这是探亲访友的好日子,家里装年糕、糖果等,放上桔子、几条蒜。有个好兆头,桔子表示平安大吉,蒜表示合想合算,送者好意,接者高兴。
年初五
出年界
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正月十五
闹元宵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