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阿姨的缝衣摊就摆在海口市海德路现代花园和昌茂小区路口的边道上。1995年至今,卫阿姨的缝衣摊摆了整10年。海南的风吹日晒,把她原本平滑光洁的额头吹出了几道皱纹。从一个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到摆缝衣摊做小生意,期间经历的个中滋味,卫阿姨一笑而过,“活儿不累,刚开始放不下面子,这一关过了,心气畅通,人也变得乐观了。 ”
卫阿姨今年55岁,湖北人。1990年,正值海南经济开发大潮,她丈夫作为纺织技术人才被引进海南,卫阿姨跟着丈夫到了海南。丈夫在海口市金盘的一家纺织厂上班,她则进了原海口市纺织厂做了一名挡车工,活儿累人,可有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
可是,好景没有持续几年,1994年底,她们厂破产倒闭,卫阿姨成了下岗工人。倏然间,没了工作,家庭的经济支柱倒了一根,她的心都被抽空了。焦虑,苦恼,悲观,和许多下岗工人一样,她同样经历过那一段难熬的心路历程。
女儿上高中,眼见就要考大学,每年光学费就要好几千。每天早晨睁开眼,柴米油盐家务事,样样都要花钱。尽管还有丈夫的经济支撑,但卫阿姨不甘心在唉声叹气中过日子。好在,她懂得一门手艺———缝补。那就上街摆个缝衣摊挣个小钱,总比赖在家里强。
她没有料到,刚上街摆缝衣摊那会儿,心里还更难熬。摊子就摆在原海口市纺织厂厂区宿舍门口对面,人进人出,都是熟面孔,遇到极个别人说一些风凉话,卫阿姨脸上挂不住,好几次都想打退堂鼓。“我凭双手干活挣钱,光明正大的,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不好意思的该是那些不干活却会说闲话的人呐。”一念之间,她战胜了自己。
卫阿姨为人善良,乐于助人。她的好人缘,渐渐引来了周边小区的不少住户,需要改个裤脚边,修个袖口的,都冲着她的缝衣摊而来。她相信,自己帮助了别人,别人也在回馈给她爱和力量。1996年,她的女儿考上了中山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家杂志社做采编工作,家里的经济状况有所缓解。
“其实,生活中突然改变一种活法也不见得是坏事。”卫阿姨说的是自己这10年来快乐的缝衣摊“工作”。遇到一些经济非常困难的人到她的缝衣摊需缝补,卫阿姨分文不收。她把这看做是对社会的奉献,“奉献爱心给比我困难的人,我能让他们感到高兴,我也就快乐了。”
女儿孝顺,丈夫心疼卫阿姨。几年前,父女俩就执意不让她出来摆缝衣摊,在家享清福,可卫阿姨闲不住。她每天早上九点左右出摊,傍晚回家,忙晚饭,洗刷完毕,约上三五好友找个地儿去聊天,谈心,或者唱歌,生活规律而开心,已届花甲的人了,看上去却还像四十多岁的人。
再过几天,卫阿姨的女儿和女婿将从上海飞回海南,跟她俩老过春节,然后一家子到岛内旅游。她告诉记者,一年到头都在忙活,春节那几天,该好好和家人团聚,享受美好的生活。勤劳、达观,不抱怨生活,卫阿姨的日子过得简单而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