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除夕,市民朱女士一家这几天为了过个欢乐春节,又是购置年货,又是打扫卫生,忙得热火朝天。可朱女士发现,她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却显得很是无所谓:“我女儿刚上小学三年级,每年过圣诞节都是很开心,我问她,马上过年了,喜欢吗,她说不太喜欢,周围同学也都是这个感觉。 ”朱女士说,孩子小的时候对春节的印象就是“吃”,如今不馋了,春节在孩子眼里就更没印象了。
多数孩子不知道春节的来历
“过年就是可以买新衣服,有压岁钱。”一个10岁的男生说。围绕着“中国年”这个话题,记者在夫子庙采访了部分10到15周岁的孩子。问孩子知道春节是怎么来的吗,回答说“不知道”。大多数孩子都表示,春节就是放假。没有一个孩子知道春节的来历和关于过年的传说。
南京市青少年宫日前也曾就“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话题在网上对全市青少年进行过抽样调查,结果其中67%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不感兴趣”,对端午、中秋、除夕的相关传说和风俗礼仪表示“课本上没学过、不知道”。
不是孩子没兴趣而是教育出了问题
传统文化在当今的青少年中普及率不高、认同感不强,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永和认为,社会转型期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淡忘是主要原因。
刘永和认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同样会面临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冲击、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但是完善的学校文化教育有效地在青少年中传承了民间文化,并为民间文化留存创造了新鲜血液。他说:“端午节应该是中国的,现在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这是对我们一个极大的教训。”
取材于《木兰辞》的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全球票房超过1亿美元;日本改编的《三国志》和《水浒》,从漫画到游戏,衍生产品在亚洲各地热销……刘永和认为,这充分说明青少年并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感兴趣,而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教育力度出了大问题。
“毕竟这和考试还有很大距离,即使是教端午、中秋,也只是记住时间等,也是为了考试。老师没心思教,学生也没心思学。”
让孩子亲身体验传统文化
据了解,南京市的一些中小学在这个寒假开展了这样的探索。南京市成贤街小学全校1000多名学生共同行动起来,完成以“年文化”为主题的寒假作业。学校副校长蔡燕介绍,一二年级的学生任务是围绕“年文化”做剪贴,比如压岁包及超市、商场门口张贴的对联等;三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上网、看书,搜集到关于过年的各种传说和风俗民情,做成小报;五六年级的学生则完成研究性的学习报告,比如十二生肖、团圆饭的由来、南京过年炒十样菜的名称、传说等。蔡燕介绍,学校将在开学第一周的正月十五那天上汇报课程,每位同学都拿出自己的作品,互相展示交流。
“这只是手段,就是希望儿童在寻找年文化的过程中,知道原来过年不光是吃,还有很多民族的东西。”刘永和为学校的尝试叫好,他也建议家长在春节也可以为孩子提供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