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发师
越到年底越忙乎
今年23岁的小勇是美发师,来自内蒙古包头,17岁便外出打工,至今已在烟台打拼了4整年。每年春节前的一个月,是美发店最忙碌的时候,虽然心里有着强烈的思乡情,他只能深深地埋在心里。 今年又同数个往年一样,他只能在烟台遥祝父母家人幸福安康。
20日中午,记者走进了南洪街名姿美发店———小勇就在那里工作,正忙得不可开交。记者在靠窗的椅子上坐下来,看着他忙活。
大约半个小时后,小勇走过来,抱歉地说:不好意思,能再等一会儿吗?记者扬了扬手边的杂志,示意他继续忙去。谁知,小勇竟自顾自地离开了美发店。十分钟后回来时,他的手里多了一个塑料袋,坐在美发椅上急急地吃着袋子里装着的一个肉夹馍。工作忙没时间吃饭,这是小勇和同事经常遇到的事。
又等了半个多小时后,小勇示意我坐到美发椅上,帮我围好围布。记者才趁着理发的时间同小勇谈起来。
小勇14岁时便接触了美发业,那时年龄尚小,所以干得有一搭没一搭,直到17岁,小勇才正式拜师学艺,从此便开始了一年忙到尾,春节也不能回家的漂泊打工的日子。每年仅有的一次与家人团聚,也只能是在春节后美发业稍微清淡的时候。
美发师
在很多人的眼里,是一个很潇洒的职业,可是在小勇看来,美发师特辛苦,每天早晨8点半上班,要一直站到晚上9点半、十点,一到旺季有时要做到深夜十一二点,甚至是凌晨。小勇说,很多美发师就是因为长时间站立,腿部得不到休息缓解,得了静脉曲张。而且一忙起来,吃饭就没有个准点,体力上虽然还能撑得住,可是胃受不了,几年下来小勇的胃也落下了毛病。然而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坚持下去。这样一个月站下来,工资收入却仅有千把块钱,除去自己的房租、必要的生活费之外,也剩不了几个钱。小勇是个孝顺儿子,每年都要省吃俭用地给父母寄回去三四千元。
一触及“父母”,小勇明显不自然起来,语速放慢了,语调也有些哽咽。小勇说,美发行业,越到年底越忙,每到除夕夜,他都非常难过,虽然跟同事一块过年,热闹的气氛仍冲淡不了思乡愁,因此,每年除夕干完活,小勇都会大醉而归。
“三十儿晚上,根本不敢往家里打电话,那种感觉真不好受!”小勇说,刚出来那几年,年三十儿,他还往家里打个电话问候一下,这几年就怕了,即使打通了也说不下去,只能等第二天再打。
搓背工
省下路费寄回家
李振,搓背工,河北人,来烟台已经6年,这是他第一次不回家过年。面对记者的询问,小李故做轻松:“刚刚回过一趟老家,今年就不回去了,在烟台跟姐姐姐夫一块过年”。虽然不回家,小李说“家就在心里装着”。
小李说,他几乎每年换一个打工的地方,这是他工作的第五个浴池了。十几岁时,小李便外出打工,虽然现在只有二十岁出头,他在搓背行里也算是个老手了,手艺在他干过的几家浴池都得到了客人的认可,许多客人每次来都点名让他搓背。为此,他累得落下了静脉曲张的病,加上浴池空气潮湿,对这个病不利,有时痛起来,他不得不拿绷带把小腿紧紧地裹起来。搓背这个行当每天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有些人得了手足癣还要求小李搓背,他只能硬着头皮搓,脸上还不能表现出丝毫厌烦。
搓背工
的工资是按人头提成的,为了多挣点钱,只能拼命干。一忙起来,饭就不那么准时了,有时吃一个包子垫一下,有时就饿着,一天只吃一顿饭的时候非常多。小李说,搓背工得胃病的非常多。
越谈越熟悉,小李道出了实情,他并不是不想回家,随着春节的迫近,想回家的心情也越来越迫切。可回一趟家路费将近四百元,他舍不得,加上不久前刚回过一趟家,他想把路费省下来,等转过年来,再攒一部分,一块寄给父母。小李说:“说不想家是假的,谁能不想家?可出来打工就得忍受各种各样的苦,想家也算是一种吧?只要把家装在心里就足够了,父母会理解的。”
包工头
劳务费还没着落
老王是荷泽人,年近不惑,带着十几个老乡在烟台的建筑工地做劳务,可一年下来,还有几千块钱劳务费还没有着落。老王说,今年是无论如何也不敢回家了。
两年前,老王在老家还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靠几亩田地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孩子上中学后,本不宽裕的日子更是捉襟见肘。看着前村后庄外出的人打工,日子渐渐有了起色,老王便也动了心思。
第一年,他领着七八个老乡一块来到了烟台,东郊西郊地干了一年,按出工单上的工时一算计,每人一年也能拿几千元钱。春节一天天近了,可他们还有将近一万元的劳务费没有领到手,每次找承包方,对方也不说不给,可就是没有钱,让老王再等等。一天天等下去,老乡们不干了,撂下一句“你领我们出来的,我们就找你要钱”,便回了老家。不得已,老王和另一个老乡天天追着包工头要钱。好不容易得到了包工头的答复:“过了春节再给!”
劳务费没要着,老王和老乡的路费也没有着落,为了回家,他们不得不把干活用的小推车、工具等卖给了附近的村民。回到老家,老王才知道更大的打击在等着他。原来,老乡们眼巴巴地盼着老王能拿着钱回来,让他们过一个好年,再为明年的春种、孩子的学费做些准备,谁想到,老王是空着手回来的。作为领头人,老王也觉得对不住大伙儿,便说你们看我家里什么值钱就拿什么吧。这样,家里当年打下的小麦被老乡分光了。为此,老婆还狠狠地跟他干了一架,年也没过痛快。
第二年,老王为了生活还得外出打工,又有几个老乡找到他要一块干。老王心里直打鼓,害怕再出现第一年的事儿。可老乡们说,他们到了外地两眼一摸黑,跟着老王也算有个照应。老王不无担心的说,再要不来工资,我家就没什么可拿了。虽然老乡们说要不来钱不管老王的事,老王的心里还是“呯呯”地跳了一年。
到底,他们的工钱还是没有全部要到。老王怕了,说今年无论如何也要把钱要到,否则春节就不回家了。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正从邮局出来,刚把自己一年来攒的钱寄回家,顺便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向父母拜个早年,交待妻子照顾好老人,叮嘱孩子好好学习。
小老板
要在新家过新年
从江西南昌来烟的徐拥梅与丈夫在三站经营“祥云文具行”,两个孩子已经上了高中,去年刚刚在东方巴黎买下房子,过几天就要乔迁新居。今年,他们的春节打算在烟台度过,可家里的父母仍让他们放心不下。
见记者问她春节为什么不回老家,徐拥梅笑而不答,后来她才慢慢地说明了原因。原来,从烟台到南昌没有直达车,每次回家他们都得从青岛转车。虽然在烟台能买到联程票,可以省去在青岛购票的麻烦,可联程票也不好买。每年,他们都要提前十几天就到火车站排队买票。去年回家,他们每天凌晨4点就到火车站排队,可还是排了几天才买到票。
聊了一会儿,他低低地对记者说:今年不回家了,其实是刚买了房子。脸上那种满意的笑,是对这些年来打拼最好的注脚。
1996年,徐拥梅和丈夫都在北京做生意,听说烟台正开发市场,二话没说扎到了烟台。当时,她和丈夫在小商品市场的二楼租了一间30平方米的门面经营文具,没想到一年辛苦下来,竟然赔了两万多元钱。
1997年,小商品市场调整布局,她从二楼搬到了一楼,租了两节柜台支撑门面。她和丈夫苦苦经营一年,到1998年便买了一个20平方米的摊位。这时,夫妻俩的事业也开始步入了正轨,生意一天天好起来。2004年,他们又将隔壁的摊位买下来,面积扩大了一倍,生意越做越好。去年,他们用积攒多年的钱在东方巴黎买了一套八九十平方米的新居。看来,在新居过新年,滋味真是不错。
徐拥梅夫妇是记者接触的几个留守客中发展最好的。虽然生意红火,生活无忧,可一提到家,她还是充满了向往。她说,以往每年春节他们都要回家,回到家里才有一种踏实的感觉。今年是在异乡过春节,他们在遥远的地方祝福家里年迈的父母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