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2006年1月18日,哥德堡号的前桅杆在狂风中折断,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然而这次意外却提醒人们,当这条仿古的大帆船漂向三大洋时,它盛载的不仅仅是浪漫、艰辛和酷热,危险有时也会降临在它的头上。
·暴风雨突如其来
1月18日上午8时左右,“哥德堡”号正在南纬20度,西经34度的位置向南航行,突然,一片乌云带来了一场狂风骤雨。
自从去年12月初“哥德堡”号进入北回归线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来去匆匆的骤雨。在热带地区的大西洋上,经常可以看到天空中无数片云彩步调一致地随风飘移,高度很低,似乎爬上哥德堡号的主桅就可以抓一片云下来。有时,混迹其中的一片乌云会给“哥德堡”号带来几分钟的骤雨,和伴随骤雨的一阵狂风。一个月来,由于底舱酷热不堪,许多船员晚间扛着铺盖到甲板上睡觉,这种开玩笑似的骤雨使他们深受其害,往往你被雨淋醒时,身上的短打和铺盖已经湿透了,但当你卷起铺盖跑到舱门口准备下去时,雨又停了。
18日上午8时骤雨来临时,大部船员正在炮舱吃早饭,突然,有值班船员在炮舱喊道:“桅杆断了!”大家惊讶了刹那,随即都扔下了手中的饭碗从几个出口冲上甲板观看,原来,前桅顶部被称作“顶桅”的那一段已经倾斜,向右舷方向偏离了五至十度左右。此时,暴雨已经停息,狂风却仍呼啸着掠过“哥德堡”号。五十八岁的老工程师比亚尔对有些不知所措的年轻水手们大喊:“大家都后退,不要去前甲板!”紧接着,他利索地系上一条安全带,冲到前桅杆的绳梯上开始向上爬。大家担心地向他喊着:“哎,小心哪!”
此时甲板上的人越聚越多,连刚下夜班的水手也得知消息爬起来看个究竟,每个人都是满脸的焦虑,大家心里大概都在想,既然这次桅杆从上面断开,下次会不会从中部或下部断开?今天前桅断裂,明天后桅或主桅会不会断裂?正当大家发愣之时,船长冈那尔那沙哑的声音从后甲板小平台上传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大家都散去吧,没吃完早饭的回去先把你们那半碗饭吃完。”是啊,都忘了早饭了,大家笑了笑,纷纷回炮舱继续吃早饭去了。
不一会儿,比亚尔从前桅顶端下来了,他对等待的众人说,问题不是很严重,是固定顶桅和上桅的木头断裂了,所以导致顶桅倾斜,但可以肯定顶桅一时不会掉下来,前甲板上是安全的。
即便如此,这也算得上是“哥德堡”号自去年10月初从瑞典启航后最严重的一次事故了。10月底,“哥德堡”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的“范奈瑞斯特角”遭遇风暴,两人合抱的主桅在狂风巨浪中不断嘎嘎作响,搞得船长一直担心主桅会折断。一待“哥德堡”号在维哥港抛锚,船上的技术人员马上对主桅进行了检修和加固。实际上,船上的每根桅杆都要挂上三面帆,如果风从船尾吹来,按最初的设计,桅杆的承受力是很强的,令人担心的就是如果“哥德堡”号突遇从船头和船舷袭来的狂风,迫使桅杆向后扭曲,那么每一根桅杆在这些方向上都是相对脆弱的。因此,每当预测到不利的风向,全船就会马上行动起来,收起一部分帆,以减小每一根桅杆在不利方向上可能承受的压力。据说,这一次骤雨到来之前带班水手长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为什么没能避免事故的发生呢?
待大家平静下来,船长笑着说道,瞧,往往如此,大风暴都能闯过,一场小雨倒出了问题。大家深以为然,也许人生和航船道理相同。
·水手过失酿事故 18日晌午时分,一切都平静下来,我找到正在小平台上沉思的船长冈那尔,就桅杆断裂一事对他作了个短暂的采访。冈那尔说,早在出航前,一切可能碰到的问题和对策他都考虑到了,折断一根顶桅其实也算不了什么。但这次事故的严重性在于,它预示着,经过三个多月在大洋中的航行,由于部件的磨损,一切问题都可能发生。以后,大家对船上的一些关键部位要不断检修,尽最大努力把事故的概率降到最小。
巴西一站后,也许是觉得这段航程过于漫长,“哥德堡”号邮报撤走了随船记者,于是我和老沈这两个中国人成为“哥德堡”号上仅有的两位专职记者。出于对船长的尊重,我向他询问是否可以就桅杆断裂一事向中国发一条新闻,因为这样也许可以让更多的中国人关注“哥德堡”号。冈那尔欣然同意,他说,瑞典国内也需要给“哥德堡”号更多的关心,前一段航程比较顺利,因此大家以为船上都是些好玩的事情,但实际上我们是在进行一项真正的探险。午饭后是全船的例会,船长对大家说,事故的原因已经查清了,请工程师比亚尔为大家说明。比亚尔随即告诉大家,今天的事故最终是由于某些水手操作不当造成的。当骤雨袭来时,船上已经下达的收起部分风帆的命令,一位水手在收帆后将承重的缆绳错误地搭在了那根顶桅下的横桁上便下去吃饭了,结果狂风肆虐时,吹起的帆正好通过缆绳将顶桅拉向脆弱的方向,导致固定顶桅的木料发生断裂。比亚尔并没有点出那位过失水手的姓名,但他说,希望所有人都能引以为戒,在大洋中不按操作规程办事,就意味着你把危险拉向了大家。
例会后,比亚尔带着几个老水手爬上前桅顶端,准备把顶桅卸下来,到傍晚时分,卸顶桅的工作仍没有完成。按船长的计划,先把发生危险的这段顶桅卸下来放好,等船到南非时再彻底修理。
下午,大家渐渐从抑郁的情绪中缓解过来,四点整,在两个班组交班时,大家甚至兴高采烈地唱起了一支欢乐的歌曲,跑过去一问才知道,今天有位船员过生日,按船上的惯例,大家在交接班的时候要唱一支瑞典的生日快乐歌为他祝寿。毕竟船上以年轻人为主,大家的坏情绪就像匆匆过往的积雨云,来得快去得也快。然而但愿这些可爱的年轻人能对今天的事故真正引以为戒,把这条大帆船平安开到中国。
邓武/文 邓武 沈光华/图
链接:
“哥德堡”号的桅杆 在“哥德堡”号历经十年的打造过程中,桅杆的制作过程是非常关键的,因此也是精益求精的。
“哥德堡”号的三根桅杆都是由产自瑞典的冷杉木拼接榫合而成,因为冷杉木的强度和韧性都非常高。从底舱穿过三层舱面后竖立在甲板上的主桅总高度有47米,前桅和后桅也都超过了40米,显而易见,不大可能找到一根笔直的如此长的木料,因此必须通过榫合木材来制作桅杆。
当年负责桅杆部分制造的工程师正是刚刚在危急时刻爬上前桅的比亚尔。他曾经对我们讲过,“哥德堡”号的复制工程特别是桅杆部分的制造是完全按三百年前的工艺进行的,因为当复制工程刚刚起步时,瑞典东亚贸易公司的人员恰好在斯德哥尔摩的一家图书馆找到了当年制造另一条船桅杆的详细蓝本。
为了制造这三根桅杆,东亚公司特意搭建了一座长三十多米的车间。由于桅杆是由许多块优质木料榫合而成,假使每一块木料差之分毫,整根桅杆就不可能组合起来。比亚尔和他的助手们做了大量的计算和实验,最后才确保了每根桅杆在榫合时都一次成功。
尽管每根桅杆都从下到上越来越细,但整根桅杆还是被分为“下桅”、“中桅”、“上桅”和“顶桅”四个部分,每两个相连接的部分都由木头和铁箍固定在一起,这样,如果其中某一段发生损坏,可以在不动其他部分的状况下进行修复。1月18日发生断裂的是顶桅,平时它是用来作旗杆的。
到十九世纪中期以后,钢材开始渐渐代替木材成为欧洲制造帆船船体和桅杆的新材料;到十九世纪末,蒸汽机已经被广泛运用在远洋轮上,于是桅杆和风帆一起被历史淘汰了。“哥德堡”号是一艘复制的十八世纪的木帆船,尽管所用木料都是优中选优,但这样一个木质的组合体要穿越三大洋的惊涛骇浪,出一些事故恐怕也在所难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