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1月29日讯
今年是“十一五”开局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争取通过5年努力,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为了记录烟台农民在“十一五”期间的变化,本报选取四个县市的四户农民家庭,从今年春节起,连续5年,每到春节本报记者将走入这四户农家采访。今年春节推出第一篇———
刘元鑫莱阳农民工 山村里的“三胞胎”之家
“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蒸年糕,二十九穿新袄,除夕夜大家好。”乡谣唱起来,鞭炮响起来,大年过起来……
本报驻莱阳记者来到城厢街道办青山后村,这是一个小山村,全村只有70来户人家。沿着曲曲折折的山路,记者推开了村民刘元鑫的家门。
其实早在一年前,记者便曾见过刘元鑫与他的妻子接明华,见面的地点很有趣,是在接明华的产房内。那是去年1月27日,莱阳妇幼保健院张主任告诉记者,一位36岁的妇女安全生下了三胞胎女儿。记者连忙赶去产房,还为当时熟睡中的3个小家伙拍了照片。时隔一年,刘元鑫的三胞胎女儿已经能够跌跌撞撞地走路了,算上第一胎的大女儿雪雁,这真是个其乐融融的“六口之家”。
聊起一年收入,接明华掰起手指头:“山里有点果园,原先种的是红富士苹果,由于树龄太老,两年前全都伐了,改种大樱桃。另外还有1亩玉米半亩花生,收成可以换粗粮和花生油。家里的口粮地不多,我一个人照看得过来,所以元鑫到城里的鸿达建工集团打工,烧电焊,每个月能赚七八百块钱,贴补家用足够了。”
记者了解到,整个青山后村的农业都并不怎么发达,由于地势较高,用水不便,因而基本没有人种植大棚,而以传统的苹果、花生、玉米为主。刘元鑫家至今仍没有接用村里的自来水,而是在院子里打了一口“翘翘井”,用来满足生活用水。
刘元鑫夫妇的大女儿雪雁今年14岁,在府前中学读初二。三胞胎妹妹中,芍君比较爽朗干脆,什么事都喜欢管着两个妹妹;芍汝老实,不怎么爱出声,大人说话,她喜欢坐在一边专心地听;芍辰最机灵也最调皮,要是看见姐姐们有什么东西而她没有,简直能哭得“地动山摇”。三胞胎女儿的降生,使这个普通的三口之家瞬间变成了“六口之家”,夫妻俩到如今仍然喜忧参半:喜的是3个小家伙一个比一个可爱,把家里搞得很热闹,连吃奶都要排着队;忧的则是日后的入托、上学,如果别人一个孩子每月需交300元,而咱家一下就要往外掏900元,压力自然很大,好在刘元鑫在城里打工,日子还说的过去。
俗话说,家和春更美,勤劳福相随。待到来年春节,本报记者将再次拜访这个和睦美满的“六口之家”,再来亲身感受他们日新月异的幸福生活。
牟日浩栖霞果农 希望儿女金榜题名
栖霞市桃村镇东牙村是一个有着170户人的村庄,村里百姓大多以种苹果为生。牟日浩是该村一户普通人家的男主人。
刚走到牟日浩家,就有一位慈祥的中年妇女在门口等候。带路的村支书介绍,这是牟日浩的妻子胡美凤。胡阿姨告诉记者,她丈夫一清早出去办事了。牟家的房子不是很大,但屋内摆设井井有条,家具一尘不染。牟家有两个孩子,大女儿萍萍文静漂亮,在山东轻工业学院读书。儿子大伟今年16岁,读初四。
胡阿姨脸上挂着笑容。她告诉记者,鱼肉已经准备齐全,饽饽也蒸了几锅,孩子们都回家了,今年要好好过个年。
要供两个孩子上学,这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非常艰难。胡阿姨说,她家里共种了2亩多果树,收入还可以。孩子们非常懂事。为磨练自己,萍萍一直利用周末、假期打工。明年,她还准备考研,她告诉母亲,考上后,她自己将边打工边读书。大伟明年考高中,成绩一直很好。提起弟弟,萍萍滔滔不绝:“我弟弟又聪明又用功,以前在普通班时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现在上重点班了,也总是保持在前十名。”
采访当天,胡阿姨还和孩子们一起贴上了春联。对于眼前的狗年,她满怀憧憬:“希望萍萍考上研究生,大伟考上重点高中。希望苹果丰收,多赚些钱,好供孩子们读书。”
宋秀云长岛渔民 长山岛上渔家乐
记者到达长岛时,太阳还没有露脸。街道两边许多单位和店铺的门前已经挂起了红灯笼。
位于南长山镇后沟村898号“渔家乐”的主人是宋秀云,她是长岛600多户“渔家乐”之一,拥有文明诚信好渔嫂、AAA级示范户、小康渔家等荣誉称号。
记者走进她家时,她正在揉面做饽饽。
做饽饽是民间春节的一大项目。宋秀云说,现在条件好了,吃的、穿的不用特意准备,她觉得还是做做饽饽能显出些年味来。
鸡年里,宋秀云的“渔家乐”毛收入7万元,纯收入3万元左右,她觉得很不错了。他们家以前搞海产品养殖,最好的年头有十来万元的收入。有一年扇贝全死了,一下子赔了十几万,让宋秀云看到了其中的风险。见村里人有搞“渔家乐”的,她也从2001年开始搞了起来。当时丈夫不相信这能赚钱,还一直搞他的养殖。去年,他看宋秀云的“渔家乐”挺红火,自己的养殖却不景气,才决心回家来帮她的忙。以前自己一个人忙活,虽然忙时可以找两个人帮忙,但她还是觉得累。现在丈夫回来帮忙,她感到轻松了许多。
宋秀云说,自己做生意实实在在的,口口相传,客源一直不断,旺季都不能接散客。远到内蒙古、山西,近到烟台,天津、北京的最多,每年都来几拨,多是团体客、回头客,许多是一家人来。有的来了没地方住转到别人家里,但还回来吃饭,说她家的饭好吃。
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宋秀云最大的收获是自己的“渔家乐”上了网,她说,现在很多人从网上预订房间,让她感受到了网络经济的魅力。狗年春节,她原本打算过个清闲年,但岛上一位家在河南的驻军家属要来和丈夫团圆,准备住上十几天,她还是接了下来。李蓉蓬莱三峡移民“我在蓬莱挺好的!”2004年8月16日,李蓉一家人作为三峡移民离开故乡重庆开县,来到蓬莱定居。2005年,在蓬莱人的帮助下,她和家人在第二故乡创立了自己的事业。现为潮水镇潮水三村重庆火锅城老板。
李蓉蓬莱三峡移民“我在蓬莱挺好的!”
刚来蓬莱时,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顾虑重重。一年多来,特别是2005年,那么多人关心、帮助我们,现在已经慢慢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我以前在重庆开县做餐饮生意,没有其它技术。到蓬莱安家后,镇、村干部帮了不少忙才使我在镇中心街的重庆火锅城开了业。后来,我感觉火锅城房租太高,镇领导又建议我搬回家里经营,因为家里房间多,还有院子,地方足够用,还能省下2万多块钱的房租,我就搬回来了。因为要用空调,普通家庭用电不行,镇里又帮我协调,单独拉了电线。现在,我们生活无顾虑,创业很安心。
去年,村干部与我们结成帮扶对子,隔三岔五来看看我们有什么需要和难处。逢年过节,镇里都会送东西来,苹果、米、肉、挂历……吃的、用的什么都有。今年春节前,镇上和村委的领导早早就送来了大米和花生油。说实话,我们打心眼里感觉热乎乎的。
过去,我们在重庆过大年三十的时候,都是全家围坐在一起吃火锅,热腾腾地感受着春节的喜庆,吃到“交天”后,左邻右舍都走出来放鞭炮。来到蓬莱后,我们要入乡随俗,可有些“俗”,我们不懂,也不会,蓬莱人教给我们很多。这里过春节要吃饺子,我们不会包,去年春节,镇里专门安排了人给我们包饺子,下了一大锅,确实好吃。今年春节镇里又安排人帮我们包饺子呢!当然,我们还是保留了自己的“家乡年夜饭”,还是要吃火锅的。
现在蓬莱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有信心在这把火锅城经营得更好。(姜磊初阳滕新书刘雪霞黄斐杨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