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美国,吃饭是个大问题。密苏里大学有麦当劳、比萨店,也有正宗的西餐馆,但对我这个有着“中国胃”的人来说,它们都形同虚设。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买菜烧饭成了到美国必须学会的第一件事。
去超市是件头疼的事
我所在的哥伦比亚是个有趣的城市,市中心就是密苏里大学,而百货公司、电器卖场以及大超市都在郊区(这里还是沃尔玛的发家之地,直到今天,沃尔玛家族还有成员住在这里)。 说是郊区,其实也不太远,一般也就是15分钟左右的车程。哥伦比亚才8万多人,当地家庭大多有车,因此公交就不太发达。周一到周五大约一小时发一班车,到晚上6点就收工。周末就干脆停业,给出的解释非常“理直气壮”:公交司机们也拥有休息权!这就苦了我们这些靠双脚丈量土地的访问学者了。平时忙于学习,到了周末想改善伙食,去超市却变成一个头疼的事儿。
美国人想得还挺周到。到哥伦比亚的第二天,指导老师就开着一辆10座的面包车带我们4个人去大采购。车是新闻学院早就安排好的,还特地派了一个已经在美国待了一年的中国留学生做我们的“导购”。沃尔玛超市面积很大,商品也是琳琅满目,不过蔬菜的品种却有限,豆制品、中国调料更是找不到。好在指导老师很有经验,又把我们带到一家香港人开的小商场。国内有的东西,这家小店几乎都有,茄子、鸡毛菜、豆腐、鸭血、牛肚、花椒、豆瓣酱……买了一大堆,足足可以对付一个星期!当晚我们的中国厨房就开张了。
然而,我还是有点担心,往后的日子怎么办,总不能老麻烦学院为我们派车吧。
谢邀请是件麻烦的事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几天来,我不断接到要开车带我们去买菜的邀请。先是一对为教会工作的美国老夫妇,给我们所有住在国际学生公寓的“新人”发了一张时间表,上面写着每逢周六他们愿意用私家车载我们去超市购物(当然是免费的哦),一般是三趟,如果人数太多,他们也可以临时增加趟次。接下来新闻学院电视系主任考林斯教授打来电话,说他太太非常喜欢中国,希望周末陪我们去超市购物,借此机会认识。尽管我们的冰箱都还塞得满满的,可盛情难却,还是愉快地接受了邀请。让我感受颇深的是,到了超市以后,考林斯教授说要和我一起买东西,可我们兜了大半圈,发现他什么也没买,反而再三问我还需要什么。我意识到教授可能是怕我在超市迷失方向,于是解释说这已是自己第三次逛超市,对货架已经相当熟悉。他有点惊讶,随后才放心地说,他去出口处的小店喝杯咖啡,在那里等我。
我们还遇到不少当地华人,寒暄之后他们一般都会主动要求用车载我们去买菜。一开始以为是客套,可事后他们都非常认真地打电话来和我们约时间。邀请实在太多,我们不得不一再表示食物储备充足,谢谢他们的好意,下次有需要的时候一定通知,而他们的回答也大多是“一定要记得叫我们哦”!
就这样,在国内习惯了骑着破自行车逛菜场的我,在美国买菜竟然有专车接送。
附记:他们的心还真细
你可能不相信,许多人刚来美国的时候,会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笨的人,或者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不会坐公交车,不会寄信,不会到图书馆借书,不知道怎样开支票,甚至连电炉也不会用……先别忙着买回国的机票,你只是遇到了“文化震惊”(CultureShock),只要坚持一段时间,你很快又会变回一个“聪明人”。
美国大学对于国际学生遭遇“文化震惊”的准备是十分充分的。密苏里大学会给每一个国际学生分配一个指导老师(Advisor),既会提供学业方面的咨询,也会提供生活方面的帮助。学生或访问学者报到的时候,国际中心会安排“Orintation”和“Tour”,相当于介绍会,前者主要是提供和学生所学课程相关的知识,后者着重介绍校园设施、行为规范等等。每到周末,国际中心还会开设一系列讲座,帮助外国学生适应美国的生活。讲座的种类有很多,包括如何在美国学习、怎样交美国朋友、申请驾照有哪些步骤、租房子应该注意什么等等。对于一个外国学生可能碰到的问题,学校几乎都帮你想到了。讲座完了以后,国际中心还专门请学生填一张表,谈谈对听讲座的感受、提出意见和建议等。
美国人通常给人的印象是大大咧咧的,但有时候,他们的心还真细。
(杭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