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悉尼唐人街牌楼前,澳洲广州同乡会总会三位负责人向广州乡亲拜年。
两天来,走在悉尼唐人街上,记者清晰地感受到了这条几乎代表当地华人在澳艰苦创业的不凡业绩以及历代华人所经历的沧桑变化。时至今日,唐人街不再是旧日华人的庇护所,它俨然已成为这座国际大都市中最主要的社区,和悉尼血肉相连。而唐人街上的居民们早已融入到这座城市的脉搏中,其中德高望重者在政治上已初步掌握了话语权;中坚力量正成为悉尼科技、教育、IT和卫生等行业的佼佼者;而新生的一代,则更乐意认同自己的根在万里之外的中国。
文/图 本报悉尼特派记者 严利、苗晨波
翘楚者:我们也可参与当地政治
澳国华人最强音:
我们也要发言权
在澳大利亚的政治角逐中,没有任何代表华人的声音,那么华人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答案显而易见。“只有积极参与,或者成立利益集团,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才能争取自己的利益。一味消极应对,我们就无法得到合法的权益。而华人能否积极参与政治,也决定了华人能否被澳大利亚主流社会认同。”代表澳大利亚大多数华人利益的团结党领袖黄肇强这样对记者说。
据介绍,祖籍广东肇庆的黄肇强,是澳大利亚一位很出名的医生、著名侨领,也是华人进入悉尼以来,在政治舞台上“权力”最大的华人,现任新州上议员。他成为澳大利亚著名的少数民族代言人,素有“华人在澳政坛的旗帜”之称。
黄肇强认为,自己作为澳大利亚华人的一分子,有责任为维护华人在澳的利益。他介绍说,1998年澳大利亚政坛最大的一次“地震”就是一个名叫汉森的议员及其一族党的种族主义言论。这些言论认为海外移民来到澳大利亚后,严重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影响了就业率、破坏了当地的治安。
面对这种排外言论,黄肇强高举反对种族主义大旗,在1998年成立了澳大利亚团结党。“我们倡导多元文化和机会平等政策,所有的澳大利亚人都应该在平等的蓝天下自由地生活。”
目前,团结党是以各移民社区为主体,以华人为中坚,以反对种族主义、维护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为宗旨的政治力量。尽管目前只有2500名注册党员(其中华人占一半以上),但在澳大利亚政坛上,是澳大利亚的第五大党派。
黄肇强说,此前,新州前州长提出了一个议案:严禁华人餐馆使用味精。据介绍,这位州长的夫人在用中国餐的时候发生了食物过敏,事件令州长提出了这个不成熟的议案。当时,该议案若能得到议会批准,就会成为“法律”。黄肇强说:“当时我投了否决票,并游说其他议员也投了否决票。”理由是,他认为这个议案说食用味精会导致过敏并没有确实的科学根据。
用实际行动说明:
我们也是主人翁
另外,作为澳大利亚当地华人的代表人物,黄肇强还创办了澳大利亚中国移民福利会(原名为中国留学生福利会),其宗旨就是帮助那些从中国内地来澳的留学生尽快学会在澳生活,并对那些经济条件困难的留学生给予帮助。
不但如此,黄肇强还会去一些中文学校组织一些在澳华人一起来当老师,专门教中文。慢慢地,悉尼当地的周末中文学校越来越多了,但暂时未能通过一个有力的机构把大家都整合在一起,研究解决一些共同存在的问题。准确来说,众多的中文学校缺乏领头人。为此,黄肇强就和几个朋友一起找各个华人社团和教会团体,一起研究成立了一个中文教育理事会,他自己亲自担任理事会的主席。
此外,在澳大利亚发生了旱灾和火灾之后,黄肇强积极联络悉尼当地华人社团,游说华人捐款捐物。“这不仅仅是捐款这么简单,我们这样的举动是为了表明在澳大利亚的华人正在努力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他们也是这个国家的一分子,也是主人。他们不再是当地人的附赘。”
中坚:受教育再跃升为行业骨干
据澳洲广州同乡会总会的吴会长介绍,在澳大利亚的华人多从事服务行业,其中以经营餐馆为最多,有的则经营食品店和进出口生意。一开始,饮食业基本上构成了在澳华人的经济支柱。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华人的第二代、第三代开始接受西方的教育和训练,逐渐进入各种职业行列。据统计,澳大利亚华人中有17%是专业技术人员,11%是行政管理人员,12%从事公务员工作。商业、产业工人和体力劳动者占华人劳动力的19%。25%的华人在服务行业和体育娱乐业工作。
近年来,澳大利亚政府调整了移民政策,增加了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的数额。华人开始经营房地产、做进出口生意或投资办工厂等。同时一部分华人任职医生、护士、教师、会计、律师、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等岗位。可以说,华人知识分子的不断加入,使华人的地位明显提高,生活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有的还成了富商大贾。过去华人多聚居在唐人街,如今大多也迁居在环境优美的居民小区。
作为华人中坚分子代表的澳洲广州同乡会总会常务副会长张洪民就介绍自己说,她在当地另一个公开身份是联邦社会福利部的一名政府官员。而澳中文化科技促进会会长冯敦平努力走一条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之路。
澳洲广州同乡会总会会长的吴先辉认为,正是有张洪民、冯敦平这些华人成为在澳华人的中坚力量,让老外认识到,华人移民为澳大利亚所作出的贡献,他们和他们的传统是澳大利亚这个多元化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新生一代通晓英语国语粤语
在今年除夕,悉尼的百家宴上,金发碧眼小伙子BERNIE表现得非常活跃,当记者试图用英语跟他打招呼时,他竟然张嘴就说出一口流利的北京话。他告诉记者,由于母亲是华人,自己从小就会讲普通话。“不过我妈妈祖籍广东,她的粤式普通话说得不好,所以我大学毕业后,一个人跑到北京语言大学专门补习普通话。”
毕业后很想回广州创业
BERNIE的思路相当活泛,他当场表示,自己的普通话、粤语和英语一样流利。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除BERNIE外,想到广州创业发展的还有澳洲广州同乡会总会会长吴先辉的长子。这位23岁的小伙子告诉记者,他现在正上大学,“如果毕业后刚好有机会,很愿意到广州发展创业。”
“现在这些20多岁甚至更小的年轻人,他们比我们这些中年人更能干,他们更愿意以开放的心态走向世界。”澳华文联主席余劲武很感慨,“这些孩子从小不需要考虑柴盐油米。我们对唐人街是一种依附和感激的心情,这里就是我们当初的避风港湾。而年轻一代则觉得唐人街太过于封闭,想把唐人街推向世界。”
在澳发展也呈新希望
无论是吴先辉还是余劲武都承认,下一代教育水平提升了,已经使华人新一代的经济结构逐步出现转型:“受过更高教育的华人子弟都选择成为白领、成为职业工薪阶层,这使华人在餐饮业中工作的比例大大下降。”当然,这也是他们父母一代华人所希望的:在澳新一代人逐步摆脱对餐饮业的依赖。
吴先辉说,孩子们的偶像是新一代华侨华人科技型企业家,尤其是一些了解中国、掌握技术、有经营管理经验,又愿意和中国开展合作交流的人会特别受到孩子们的欢迎。余劲武补充说,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前景很诱人。加上国内不断有华侨回国创业成功的范例出现,使得不少在澳学有所成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纷纷回国,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科技和经济领域的建设,掀起了一股为国服务、归国创业的热潮。
唐人街多面睇
唐人街变身商业区
悉尼唐人街,现在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城,它是悉尼城里最热闹最富有中国文化味道的社区。
昨天中午,澳洲广州同乡会总会会长吴先辉给记者做起了向导:“悉尼唐人街最早只有德信街这一条街,但现在已经扩展到有10多条街了。”记者信步唐人街,发现这里起码有超过一千个摊档,售卖首饰、衣服、电器、水果和蔬菜,货品一应俱全,无论早晚都热闹非凡。
“和10多年前相比,唐人街变化也相当明显。”吴先辉介绍说,多年前,唐人街在华人心目中还是一个有吃有住的避风港,“但是现在唐人街的范围不断扩大,可是居民中华人越来越少,大家都搬出去住了。”居住功能开始弱化,商业街市的作用逐渐兴起,这是唐人街繁华背后的变化。原先居住在唐人街的华人从唐人街搬迁出来,又使同一城市的其他地区再形成更多的唐人街,就像墨尔本的利士门、博士山、史宾威等,都是华人新的聚居地。澳洲广州同乡会总会副会长张洪民对此评价说:“这可以说是华人走出一条新的融入澳大利亚当地社会之路。这是集中华民族族群智能的表现,也是对澳大利亚社会的重大贡献。”
在澳华人不断增多
据澳洲广州同乡会总会的吴先辉会长介绍,华人最早来到澳大利亚的记录可以追溯到1848年。当时第一批来到澳大利亚的中国劳工开始了他们的异乡生活。之后,1851年又有大批中国劳工的涌入,当时澳大利亚发现了一些金矿,不少华人到此掘金。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陆续有来自中国香港的华人留学生来到澳大利亚读书,其中大多数人都在毕业后留在了这里。经过澳华人的不懈努力,歧视移民后裔的政策终于在1973年废止,东南亚的华人纷纷涌入澳大利亚。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来自中国大陆的4万多名留学生取得了永久居住权,接着各种形式的移民逐年增加。“如今在悉尼,共有4条唐人街,全澳大约有将近60万华人,仅仅悉尼就占到了一半。”吴会长称。(来源:广州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