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江跃中 通讯员 景松
今年1月16日,团结党领袖艾伦·约翰逊·瑟利弗女士经过两轮的全国普选,正式当选为利比里亚总统,成为非洲大陆第一位女性国家元首。
正是从这天起,这个历经14年内战的西非国家,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下重新走向了和平。 在利比里亚,驻扎着1.5万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队去年7月从上海出征,在该国大选启动前夕远赴这个战乱中的国家执行维和卫勤保障任务。这支医疗队的43名官兵中有一半人来自上海。
最难忘记的春节自己包饺子
走过艰苦的6个月,医疗队在异国他乡迎来了中国的传统佳节——春节。医疗队住在一个由临时板房搭成的“四合院”里,有半个足球场大,周围是用铁丝网加高的围墙。尽管简陋,但这里还是充满了节日的气氛。门口张贴着两幅喜庆的横幅:“欢度春节”和“祖国万岁”!简陋的餐厅里,大红的中国结和彩色气球围绕在五星红旗和联合国旗帜四周;女队员们把从国内带来的小吉祥物装点着宿舍的每个角落,她们自己折的纸鹤串串连接着家人的相片。
因为时差8个小时,春节联欢晚会在这里的中午12时就开始了。队员们围坐在一起,通过卫星电视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当狗年钟声敲响时,队员们一起高喊:祖国万岁!祝祖国亲人过年好!
看完春晚,队员们开始动手包饺子。擀皮的、包馅的、烹饪的,热气腾腾的饺子宴,成了大家的年夜饭。当夜幕降临以后,医疗队自己主办的联欢会也拉开了序幕。队员们各显神通,舞蹈、乐器、相声、小品,应邀来参加联欢活动的国际友人也争着露上几手,欢乐的气氛在营地上空久久飘荡。
此时,营区门口的武装哨兵,始终保持高度戒备状态,值班医护人员也正在忙碌地救治伤员……
最先遭遇的战斗霍乱疫情
2005年7月10日,中国维和医疗队到达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经转机飞行2小时后,医疗队乘坐的飞机降落在东南部原始丛林中的一个简易机场,并在绥德鲁市驻扎。
中国维和医疗队来到任务区的第11天,在利比里亚某地就暴发了霍乱。疫区离医疗队驻地只有100公里,已有500人受感染,其中130人死亡。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来自八五医院的医疗队队长范颂杰迅速召开全队骨干会议——调整加强门诊一线的医疗力量,腾空应急收治床位,集结应急医疗小组人员,筹措机动医疗保障物资,检测驻地水源等。
2个小时后,中国维和医疗队投入紧张的战斗。4天后,在国际红十字会、无国界卫生组织的共同努力下,霍乱疫情得到控制。
最常接触的危险艾滋病患者
利比里亚的战争硝烟渐渐淡去,但医疗队队员面临的危险依然存在。队员们每天接待的病人中,绝大部分是传染病人。许多不明原因的发热、腹泻病人,由于医院条件的限制,无法查出致病原因。虽然在出国前,每名队员都接种了12个品种的预防疫苗,可每天处在传染病人的包围中,时时接触着病人的血液、体液,那种可能被感染的危险,刺激着每名队员的神经。
一天凌晨2时,急诊铃声急促响起。“友军维和士兵!急性阑尾炎!HIV阳性!”看着初步的检查报告,来自四五五医院的外科组负责人余维平果断下达医嘱:“按2号方案准备手术!”5分钟后,一个由5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小组便有条不紊地展开了术前准备。经过50分钟的手术,那名士兵转危为安。“这是我们完成的第19例艾滋病人的手术!”队长范颂杰拍了一下手术组每名队员的肩膀,露出了难得的轻松笑容。
在医疗队接诊的病人中,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占到了三分之一。打针、拔牙、手术、护理,每个操作都是近距离的接触,作为医护人员,上班的第一件事便是用酒精擦手。一旦有皮肤破损,哪怕再细小,队里也规定队员必须戴双层手套工作。
最执着的信念获得联合国奖牌
自从接受维和任务后,医疗队的官兵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干什么,都要干得最好!
当地的食品供应中没有绿色蔬菜,来自四五五医院的余维平便带着几名医生在门口的水井边开垦了60平方米的土地。可这里的土地因缺水而异常贫瘠,从国内带来的耐高温种子埋下去后,一点动静也没有。
通过上网查询资料,队员们学会改良土地,坚持每天浇灌和定期施肥。当种下去的青菜、空心菜、黄瓜、丝瓜和韭菜相继丰收的时候,邻近的尼日利亚、埃塞维和分队的官兵纷纷赶来参观,流露出羡慕的目光。
队员们头顶赤道附近的烈日,利用简陋的工具,平整出150平方米的山坡地,建成一个有着电子阅览室、棋牌室和乒乓球室的文化活动中心。多样化的文体活动既增强了队员的体质,也缓解了队员们的精神压力。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特别代表艾伦来了,维和部队总司令欧瓦尼比中将来了,总参谋长格兰森少将来了,他们想看一看,中国医疗队在展示高超医疗技术的同时,是如何全方位开展工作,确保维和官兵身心健康的。总司令欧瓦尼比中将还亲自把“战区最佳卫生营院”的奖牌送到了中国医疗队。
狗年春节,中国维和医疗队队员在利比里亚向祖国亲人拜年 图T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