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做人做事信用是第一位的,这是中外皆通的道理。不过一个人的信用怎么识别,中外做法殊异。
中国人一份个人档案,囊括一生优胜劣迹;美国人一档信用记录,不涉人品秉性,也无得失评价,只录下信贷纪录、支付行为等相关公开记录。 改过自新者,污点记载自被去除。
两相作一比较,相信对建立中国资信体系有所助益。
档案与人,孰重孰轻?
中国人事档案被视为机密文件,除用人单位人事部可以查看并保存,个人不能看。查阅人事档案相当困难,必须有当地组织部审批表。中国人事档案不能转借、增删,复印还需特殊批准。原因何在——人事档案是国家财产,不能对本人公开。
美国的个人信用档案不仅本人可以看,社会上的一些私人机构也可以索取。美国信用档案制定的目标就是要给社会看,并着眼于未来。它虽然也是对一个人行为的历史记载,但更是对个人未来行为的一种约束,让本人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以便知道如何改进。
信用档案记载如果出现错误,影响了消费者的声誉和形象,消费者可向信用公司申诉,要求其纠正错误。这是美国个人信用制度的一个优点。因为,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别人在自己档案记载了什么,被人视为优点和缺点的东西是什么,他如何改善自己,又如何进步呢?
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或者触犯了刑法,国内的人事档案就会登录在册,那么这个人一辈子的升迁都会受到影响。
美国的个人信用档案给人们以重新做人的机会,不将人生污点带到坟墓,这是它另一层积极意义。美国信用档案原则是,一个人做过错事的人应该受到惩治,过后可在未来得以赦免,取消污点,最终改善自己以后的形象。
根据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的规定,个人信用档案的正面信息可永远保存,而负面信息超过了一定年限必须删除。比如拖欠付款等不良记录按规定最多保持7年,破产记录例外,时间稍长一些,保留期限也不过10年。超过10年后,这种被视为最严重的负面信息和最彻底的逃债纪录必须从消费者的信用档案中删除。
永远保留正面信息并阶段性删除负面信息,尽量把好的东西留给社会,信用档案信奉的其实是一种扬善抑恶的原则。
信用档案理念用一个通俗的说法就是:一个妇人即使当过妓女,还可以从良,而丈夫甚至不知道她以前当过妓女的经历。而在人事档案中,记录会永远在那里,就像雨果在《悲惨世界》描写的那个主人公冉阿让一样,偷了一点东西就背一辈子黑锅,永远被警察追逐,想重新做人都难。
人事档案无所不包
中国人事档案归档内容高达20条左右,几乎包括了一个人从自然状况到性格、从教育到工作态度,以及婚姻、宗教信仰、政治面貌直到身体健康状况,可谓从生到死林林总总。而且档案体例,不同地方不同样,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五花八门。
而在美国,经过长期改良并借助计算机应用功能的信用档案则简单规范,归档范围一般只包括个人自然情况、借贷信用的历史情况、个人其他交易情况、法院判决等公开纪录四个方面。信用档案出具的体例也基本一样,无论在哪一个州。
在中国,人事档案对人至关重要的影响基本上是在人工作以后,对没有工作的人和失去工作的人,或者对退休人员说来,人事档案就显得无足轻重。
在美国,信用档案虽然也是进入社会的一种资质证明,但它仅仅是一种证明,而不能说是一个进入社会的通行证。美国信用档案几乎与个人的工作无关,无论是年薪百万的高级管理人员,还是每个月只挣千儿八百的工人,只要有信贷就有信用档案。信用档案对短期没有工作的、长期失业者和退休者也是相当重要的。
中国人事档案管理的历史虽然久远,其实普及率并不高。据国家人事部统计,中国有两千多万份的干部人事档案和大约一亿的工人档案,两者加起来约占中国目前13亿总人口的10%,这些人的档案都被放在政府机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管理。这意味着,将近90%的中国人(包括未成年人)是没有档案的,其中主要是农民。很长时间以来,人事档案成了在政府或在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拥有铁饭碗的身份象征。
而在人口仅3亿的美国,信用档案公司涵盖全国的数据库中就包括1.7亿消费者的信用记录,占人口比例的一半以上。如果去掉未成年人,几乎所有人都榜上有名。不分贫富,不分行业,也不分区域,所有人都一视同仁。
人口不到中国1/4的美国人管理的信用档案,从绝对数上就超过中国的人事档案,从相对数上讲更是后者无法比拟的。
人事档案走下坡路?
在美国,个人信用档案方兴未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体现了一种简而易行的法制观念和与人为善的人道主义思想。
美国是一个可以把无形资产化为有形,并且以钱衡量一切的国度。信用档案在美国可以自由出售,信用在那里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商品。
信用档案和桌椅板凳这些一般的商品不同的是,后者只能一次性销售,卖出了就卖出了,而前者可以无限期的重复销售。
理论上,信用档案公司可以将十几美元至几十美元一份的档案卖无数次。一年中,这些公司可以卖出5亿份信用档案,一份按20美元算的话就是100亿美元的产值,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
而在中国,长期形成的人力资源分配制度正在被聘任制所替代。根据市场供求的机制,人才流动越来越成为一个雇员和雇主之间的事情,而不是行政机构掌握的权力了,人事档案正逐渐失去它的历史作用。
人档分离逐渐成了一个普遍现象,中国人中尤其是年轻人对档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只凭个人简历找工作日益成为用人单位和应聘者认可的事情。
中国人才交流协会估计,在2001年通过人才交流中心寻找和变动的工作就达到了1643万人次,还不包括用人单位和应聘者自己直接完成的聘任,这其中有20%的人没有携带档案,有人则根本不在乎档案。
据人事部的估计,全国各级人才交流中心代保管的档案有330万份,其中有60多万份的主人已失去联系,而人才交流中心为这几百万人保存档案的国有和非国有单位竟然有员工15.4万人之多。这些手工操作又费时耗力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开始被大量地推向社会。
相比之下,美国经上百年发展形成的信用档案在全国只有近千个征信机构,它们均隶属于美国的三大信用公司。也就是说,在美国管理信用档案的公司只有三家。管理效率的差距如此之大!(车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