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30日,第六届上海农交会上,我省农产品成为许多上海市民抢购的年货:詹氏核桃、茶籽油、彩色棉、野鸭……特色鲜明的安徽绿色无公害新产品,让30多万上海市民驻足流连。
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市场化。 如何实现农业效益的最大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向有限的土地资源要效益?答案只有一个:面向市场,走结构调整之路。
近年来,全省各地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结构逐渐优化,农业效益逐年提高。“十五”期间,我省粮、棉、肉类、水产品等总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养殖业产值去年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超过42%%,比2000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连续成功举办六届的安徽上海农交会,不仅极大地拓展安徽农产品市场,也是我省农业结构调整成果的集中检验和展示。
科技的力量——增产又增效
宿州是个农业大市,近几年在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们认真实施“种子工程”,形成农作物良种育、繁、推、销一体化,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每年传递农产品供求信息5000多条,农民网上销售额每年达2.5亿元以上。
农业科技进步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寒冬腊月,长丰县水湖镇一万多亩大棚草莓鲜红诱人。在种植大户丁前方的草莓地,一间红砖瓦房里面满满当当摆设的是电脑、传真机等现代化用品。他告诉记者:“这是农业专家系统。比如讲什么病害,对照性状选择,点击一下,就告诉你是什么病害,缺什么肥、施哪些药。”
据统计,“十五”期间全省每年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100多个,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面积2亿多亩次,主要良种覆盖率达95%%;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开通“农技110”咨询服务网,所有乡镇实现依托县级信息平台传输平台网络信息。
农机的热浪——种田更轻松
从“牛耕”到“机耕”,从“人收”到“机收”,农机热一浪高过一浪,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有效地带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去年,我省精心组织实施良种和农机补贴项目,累计发放农机补贴2900万元。
农业机械化,让广大农民尝到现代农业的甜头。安庆市去年实现机耕面积16.7万公顷,机械植保面积5.36万公顷,组织联合收割机实施大范围跨区作业机收小麦0.4万公顷,机收水稻2.5万公顷,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达5.3亿元。
过去五年间,我省农机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到去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965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10万台,小型拖拉机208万台,联合收割机5万台,农机总动力居全国第4位,各类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数量居全国第2位。
龙头的效应——增收有保障
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怀宁县每年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龙头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引进和产品开发。目前,全县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l05家,带动县内农户13万户,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来自农业产业化部分。
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步伐,必须催生出一大批牵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近些年来,全省各地多措并举,以壮大龙头企业为抓手,农业产业化硕果累累。
来自省农委的资料显示:去年,我省重新认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5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县17个,整合财政扶持资金4000万元,扶持41家粮油和畜牧产业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3900个,实现销售收入500多亿元,利税40多亿元,建立生产基地4000万亩,带动农户580万户,户均增收950元;有5家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项良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