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个北京孩子今赴悉尼表演——
大年初四晚上班机,高碑店乡少儿高跷队将飞赴澳大利亚参加“北京风情舞动悉尼”展示。作为最可爱的表演队,23个孩子将参加悉尼1.5公里的行进表演。这是乡里的孩子们第一次出国。 虽然出国演出需要大人照顾,外语只能简单交流,但他们和一同演出的大人一样能够代表中国民间艺术。
高跷小队员走到哪里都上镜
春节前夕,成立于1886年\(光绪12年\)的北京高碑店乡高跷老会后继之人——少儿高跷队的23名小队员,正在抓紧时间排练,他们将于春节期间赴澳大利亚悉尼参加“北京风情舞动悉尼”的活动。这23名队员中,年龄最大的11岁,最小的只有6岁。
从去年7月以来,高碑店的老一辈高跷艺人开始传授他们高跷表演绝活。传统的训练包括压腿、扳腿、单腿跳,整体高跷表演动作也有很多创新。高碑店负责宣传的刘新告诉记者,孩子们表演的“小跷”有很多创新,比如他们手里拿着五彩的飘带,加上孩子本身活泼好动,整套表演动作特别活跃,再穿上花花绿绿的演出服,走到哪儿都上镜。
据介绍,高碑店的高跷队已经有119年的历史了。他们有一套极为讲究的“把式”,头上要绑勒头的宫纱,高跷分长跷和短跷,最长的跷近1米。而孩子的高跷是专门定制的,高度在60厘米左右,被称为“小跷”。在高碑店高跷队里,“小跷”和“大跷”的组合表演最吸引人。
孩子们出国前最后一场表演是在朝阳公园的国际风情节,他们表演的高跷绝活在公园里最吸引眼球。周围的观众看到这群孩子,立刻被他们的表演打动,很多人高兴地拿出手机拍照,一位老太太举着数码相机一直跟着孩子们拍。
高跷队只有学习好爱高跷的孩子才能来
在高碑店乡高跷队,大人都有祖辈流传下来的一身绝活。少儿高跷队却是去年暑假刚成立,到底谁有资格报名踩高跷?毕竟整个高碑店乡里的孩子都是高跷迷。
少儿高跷队队长告诉记者,只有在学校学习好,并且真正爱好高跷的孩子才能参加。刚成立时,没有人知道会有出国表演的机会,能进高跷队的都必须是学习优秀的孩子。虽然这个门槛设置得有些简单,可孩子们都是通过努力学习换来的这次机会。在学校里,进入高跷队成了一种特殊的荣誉。几点到乡里开会,几点集合彩排,哪天去什么地方演出,队里的孩子成了同龄人羡慕的小明星。
为了不影响学习,彩排的时间都安排在放学以后。踩高跷不能耽误做作业,为了能赶紧入队练习表演,孩子们的学习从来不敢落在后面。即使要出国表演了,寒假作业很多孩子也是提早完成。
除学习、彩排之外,村里还请来老师教孩子们一些日常英语,让他们懂得简单的礼仪以及在国外如何跟人打招呼。其实,这群中国娃娃在排练过程中,已经主动和外国老师说英语了。虽然都是不能再简单的句子,孩子们却说得大大方方,“我十岁了,我叫什么名字,我来自中国。”相信,他们的表演会给外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小的队员第一次绑高跷就能走
队里年龄最小的张坤只有6岁,他正在读小学一年级。队里没有人不认识他,不是因为他最小,而是他身上有个“神奇”的故事。
接受采访的时候张坤还像个不懂事的孩子,甚至语言表达还有些问题。可是在“场上”,他跟所有的孩子一样认真,休息的时候还需要妈妈帮着绑腿、穿衣服,可一蹬上高跷,他就成了小大人,排练时一脸的认真。记者提出想到他家里看看,并已经征得了他妈妈的同意。他却凑到妈妈耳朵边上小声说,“等排练完了再说,怎么都不能耽误我练功。”
张坤出生于五代高跷世家,爷爷、爸爸都是乡里高跷队的领军人物。妈妈去年也曾代表高碑店高跷队参加了在伦敦的表演。他自己对高跷却从来没有练过,甚至不关心爸爸妈妈都在表演什么。
可能是受到大哥哥、大姐姐的影响,张坤开始偷偷喜欢上高跷了。一次和孩子们玩,他让妈妈帮自己也绑上高跷想走一走。没想到,一踩上跷走得非常稳当,惊得周围的大人认为是出了高跷“神童”。
张坤的妈妈告诉记者,小张坤平时做事不认真,三心二意,唯独练高跷,父母不用催。队里规定早上8点集合,他早上6点就醒了,而且不会赖床。再好玩的动画片,再喜欢的故事书,只要说该练功了,他就立刻成了小大人,练得比大人还认真。
最刻苦的队员为练功踩高跷走回家
不只是张坤一个孩子对高跷着迷,为了练好高跷绝活,平时嘻嘻哈哈的孩子都得压腿、劈叉下真工夫。孩子完全迷上高跷了,过年孩子和大人出去拜年,路上大人们碰上聊了两句,孩子在旁边就已经练上了,压腿、单腿跳、把腿扳到脖子上,这些动作一有空就练。
队长介绍,在悉尼将有一场1.5公里的行进表演,长途踩高跷对很多孩子来说不只是体力的问题。10岁的于淼为了适应这场长途行走,平时排练结束以后,一直踩着高跷走回家里。带队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样刻苦的孩子不止一两个。春节期间的庙会和国际风情节也请他们表演,表演结束后,很多孩子踩着高跷就直接走回家。家长看着心疼,想把孩子放下来休息休息,孩子还跟大人急,“不能卸,不能卸,我得练着走回家,不然到了悉尼怎么办。”
最美好的事每天加餐吃烤串
从早上8点集合到中午12点30分,孩子们一直踩在高跷上。即使是正常地站着也会累,这群孩子却没有抱怨过。每天辛苦的排练有两到三次休息机会,细心的队长都会给孩子们买烤肉串、烤鸡排吃。举着香喷喷的烤肉串吃,对孩子们来说是一天当中最美好的时刻。
队长小声告诉记者,让孩子大冷天站在外面,别说父母,自己也很心疼。排练的时间又长,得给孩子们加餐。队长说,“乡里没什么好吃的,有串糖葫芦,有串烤肉串,孩子们就很知足了。”
这样的物质鼓励,对孩子们来说是最好的东西。小队员陈佳妮告诉记者,排练的时候身上会出一身汗,只要吃上一串烤鸡排,浑身就有劲了。
外国老师评价他们是一群最漂亮最能吃苦的孩子
除了出国表演,少儿高跷队还应邀参加了朝阳公园国际风情节的表演。来自英国一个民间艺术组织的老师帮助这些乡里的孩子排练表演。
经过多次排练,只懂简单英语的孩子们已经和外国老师达成了默契。该到大家围成一圈转圈走时,孩子会和老师一起大声喊着GO!GO!GO!(走!)整齐的步伐,让老师激动地竖起大拇指夸他们。
当评价孩子们的表现时,一名英国女教师用尽了她所能想到的美好词汇。“这群孩子活泼可爱,又很聪明漂亮,从来没有因为排练辛苦抱怨过。他们中小的六七岁,大的也才十来岁,正需要家长照顾,他们的家长都很配合,并没有因为心疼孩子,不让孩子参加排练。高跷队的很多演出活动甚至需要家长义务组织,大家可以不计报酬地为高跷队服务。”
一大早跟着这群孩子,看他们彩排踩高跷,我很快成了他们忠实的“粉丝”。红红的小脸,笑眯眯的眼睛,身穿红色、绿色鲜艳的服装,就像是从年画上走下来的金童玉女,让人不由得喜欢。采访之前想象着,乡里的孩子第一次出国会有多么的兴奋和不安,怕他们因为语言不通,出国表演时紧张。而看到他们天真的笑脸完全打消了顾虑,甚至会因为他们感觉很骄傲。这群孩子更是谋杀了摄影记者不少胶片,啪啪啪的快门声总是不舍得停,不到半个小时,拍照片的同事已经要换相机电池了。
排练当天气温很低,一旁守候的家长冻得不敢露出手来,孩子们却像参加集体活动一样高兴。休息时间,孩子们边聊天边使劲地练习扳腿,叽叽喳喳讨论着到澳大利亚每个人带多少钱,憧憬到了国外会不会很热,都去哪儿玩,吃什么。所有的孩子都是第一次出国,他们很珍惜这样的表演机会。一上午的时间,没有一个孩子抱怨冷和饿,他们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大方健康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