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2月4日讯(郑勇军 杜志鑫 长庚彦鹏)粪堆、土堆、草堆、石头堆,“四大堆”堆堆清除;有线、科普、自来水、柏油路、公交车,“五通”基本实现。
2005年是龙口农村发展变化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卫生村庄”建设令老村旧貌展新颜,“五通”让农民生活更方便———633个村,村村发生了由表及里的“蝶变”。
突变———
卫生村庄有了“保洁员”
“还是那个家和园,今非昔比不一般。昔日几条路和街,坑洼不平行走难。如今路街皆硬化,垃圾卫生专人管。宽阔南北柏油路,茂盛木槿站两边。”
打油诗的作者,是新嘉街道办事处东吕村村民吕维曾。一年前,吕维曾家门前垃圾遍地,一到夏天恶气熏天。去年开展的“卫生村庄”建设活动中,村里不仅将垃圾清理得一干二净,还聘用68岁的他为环境“保洁员”。情由心生,老汉一首打油诗脱口而出。
建设新农村,环境整治只是个突破口。以前,龙口不少村子道路坑洼不平,垃圾、柴草、石头等随意堆放,村居环境脏、乱、差。去年,龙口大搞“双建”———建设卫生村庄、绿色村庄。作为第一步,卫生村庄建设活动目前已经告捷:全市先后清理垃圾和“四大堆”31万处,修建和平整道路188万平方米,安装路灯2800多盏,新增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为让“卫生村庄”名副其实,各村又聘请专门的环境保洁员,让建设成果得以保持。
蝶变———
50年的挑水扁担“闲”了
在石良镇东竹园村75岁的张景奎老人家中,一根磨得光溜溜的扁担显得格外扎眼。“从24岁嫁到这个村儿,俺整整挑了50年的水,真想不到今天能喝上自来水。”张大娘难掩兴奋地说。目前,龙口633个行政村全部通上了自来水,还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通公交车、通有线电视、通科普。
龙口在靓化环境的同时,还切实提高农民的衣食住行质量,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扩建和改造敬老院14处,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60%;设立115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41万农民群众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8%的行政村、19万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5200名农民开始领取养老金。同时,他们还建立起困难学生救助金制度,仅去年一年就减免困难学生学杂费192万元,兑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失学”的承诺。
促变———
“乡”官办公桌摆进村里头
变化,是如何推动的?
龙口实行“一线工作法”———“乡”官办公桌摆进村里头,把机关干部“赶”到农村工作第一线。同时,对包村干部实行“双考一评”,年终既考核分管业务开展情况,又考核包村工作情况,并定期组织村里群众对包村干部工作进行民主评议。如今,600多名包村干部走进了农村第一线。
“如果说村民思想观念需要引导,那么乡镇干部就是引导的排头兵,必须下沉到工作第一线。”徐福镇镇长宋安元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去年7月,在建设“卫生村庄”活动开始前,镇里先是下村调查摸了一个底,发现村干部怕得罪人,起初对活动有抵触情绪。据此,宋安元和镇里的干部一方面层层发动,一方面人手一把铁锨包村蹲点带头干。“乡官”上“火线”,村干部心服口服,接着发动村民,短短3个月时间,“卫生村庄”创建活动圆满告捷。
“一线工作法”,成为龙口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推动力。目前,龙口先后涌现出烟台市级以上文明村镇14个,其中2个分别获得“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镇”、“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编辑:傅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