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4日电 题:春节传统文化复兴折射中国软实力增强
新华社记者 孙晓胜 季明 王建华
对于12岁、在北京土生土长的王清宇来说,劈里啪啦的鞭炮声、多彩的庙会民俗文化,今年的春节令他兴奋异常。 在王清宇出生的前一年,北京禁止在核心市区燃放烟花爆竹,直至今年春节方才解禁。
在7天的春节长假中,像许许多多的北京市民一样,王清宇的父亲携着全家人祭祖先、发红包、走亲戚、拜新年、逛庙会,尽情体验诸多传统年俗里的祈福与乐趣。
今年的春节期间,北京市安排19项、123场次的庙会,是近十几年来最多的一年,杂技、泥人、剪纸、年画、花车等古老的民俗文化艺术形式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人流如潮的热闹程度堪比西方的狂欢节,这让平时喜欢佩戴米老鼠饰物、吃麦当劳汉堡的王清宇顿时着了迷。
“在我记忆中珍藏的许多过年传统习俗被重新拾起,不仅使今年的春节让孩子们感到新鲜,连我也体味到久违的过年兴奋。”在一家文化出版公司供职的王清宇的父亲说。
在全国约200个电视台的上千个频道里,几乎从早到晚滚动播发着与过年有关的节目,无论晚会、访谈、专题还是新闻,“红与黄”构成了铺天盖地的喜庆吉祥的传统主色调。目前,中国有超过10亿人的电视观众。
由于手机短信和互联网等“新技术”介入,传统的年俗还加入了许多流行的因素,更吸引了无数年轻人。目前,中国的手机用户超过3亿,互联网用户超过1亿。
据报道,在今年的春节,全国约有200个大大小小的城市解禁燃放爆竹,重拾习俗,助兴春节。在电视画面中,身着旗袍、唐装等传统服饰的人屡见不鲜。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万建中说,春节是中国最传统、最重要的节日,浓缩着古老的民族文化,是对中国人文化身份的一种认定、确定和保持,也是维系家庭、民族、社会、国家的情感认同力量。
过去一些年,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为数不少中国青年人对春节等传统民族节日产生了隔膜和距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复兴,传统文化作为承载精神家园的重要纽带,它的价值最终会得到认同与发展,现在情况已经好转了。”
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看来,在经历了多年的平淡低谷之后,庆祝最重要的农历新年到来的气氛重新浓郁和被高度重视,不仅是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传统文化复兴的表征,也是中国软实力日益增强的一个具体体现。同硬实力一样,包括文化、价值和政策等影响力的软实力也是综合国力的有机构成。
同往年比较,今年的春节显得意义非凡,因为它已不仅仅是华人的佳节,而已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庆祝的节日。
在狗年春节到来之际,一些西方国家的政要纷纷给当地华人拜年,有的还向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发来新春贺词。
在地处伦敦闹市的牛津街上,中国年轻的平民偶像“超女”李宇春与伦敦市长利文斯通一道开启了特别制作的中国灯笼开关,数百个大红灯笼顿时照亮了通往喧闹的索豪区唐人街的道路。
首相布莱尔在给伦敦华埠商会的新年贺词中说:“春节已远远超过了华人社团的范围,正成为被越来越多的人庆祝的节日。中国春节也使我们有机会回顾华人社团对英国的繁荣、文化和社会多样性所做的贡献。”
在美国,更多的城市准备效仿前年的纽约,把春节法定为公众的节庆。在澳大利亚,庆祝中国春节的活动规模空前,期限比中国国内还要长,州长、市长、议员以及众多的白人热情参与中国习俗,主流英文媒体还刊登关于狗年的知识介绍;在加拿大,当地华人的春节庆典甚至走进了象征权力中心的国会山。
分析人士指出,表面看来,这只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实它有着深厚的经济和政治背景,一个国家所代表的文化受到外国的尊重,与它的经济实力上升和文化魅力增强有着双重的关系。
在全球,中国有“龙”的形象,亦有“熊猫”的面容。以重视家庭、崇尚团圆、向往富足、期盼好运为主旨的中国春节,体现了“和合”的民族精神;而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