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徐副买地券
徐副买地券简介:1977年于长沙县麻林桥一南朝墓中出土。该买地券刻在一平板青石上,全券493字,是目前所见字数最多、内容最完整的南朝买地券。其文后附有图形,应为符篆。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南朝刘宋时期的葬俗、信仰、道教等多方面问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也对研究长沙南朝时称国、称州、称郡的历史增添了一件可信的实物证据。
1977年,长沙县麻林桥的一座南朝墓中,出土一方“买地券”。这方买地券上说,墓主名叫徐副,是醉酒醉死的,死时59岁。该买地券还“约敕地吏,勿复烦扰”。
这倒有点意思。“买地券”是用来干什么的?为啥还“约敕地吏,勿复烦扰”呢?
古时的买地券,有实用和迷信两种。实用的是记载土地买卖关系,可起凭信作用的证券;迷信用的往往随葬于坟墓,是为死者购买阴宅冢地的契约性文券,实际就是“阴间”对“阳间”买地券的翻版。徐副买地券显然属于后者。
新中国成立后,武昌何家大湾出土了齐永明三年刘觊买地券。刘觊买地券与徐副买地券,两者除去年号、地域、姓氏、官职及死者先世等,其余大都相同,说不定还出于一个范本。这很难说是一种巧合,合乎逻辑的应是当时社会流行思想和习俗的反映。
考古研究者认为,实际情况也大抵如此。
南朝时期,土地买卖盛行,土地私有观念高度发展,这种观念迫使人们不仅渴望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土地,而且期待死后继续占有土地。作迷信用的“买地券”就是当时的人们期待死后继续占有土地最直接的表现。
有学者认为,买地券主要在当时的庶族地主,即地主中下阶层中流行,它与当时流行于世家大族为标榜门第的砖石墓志有本质区别。从这似乎可以看出,世家大族清高得很,庶族地主则比他们现实得多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