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威海市发挥城市、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领跑”作用,发展涉农产业富裕农民,推进农业科技提升农业,培植涉农龙头企业带动农村,走出了一条城乡互补互促、“跳出三农发展三农”的新路子。 去年,威海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到44.2%;农民收入达到5376元,增长13.2%,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
推进农业产业化,威海市委、市政府特别重视“城市元素”作用,涉及城市的各项决策都把能否拉动农村发展放在重中之重位置。他们提出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旅游度假基地和农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均与农村、农业发展息息相关。制造业扩大了城市规模,吸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旅游度假业为农民不出家门从事第三产业提供了商机,短短两年时间就发展起一批为游客提供吃住服务的民俗渔村;近千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使农产品身价倍增,使农民不但从土地上得到收益,而且可以分享企业效益。全市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海珍品养殖、水果、蔬菜、药材、乳品以及水貂养殖等独具特色的农村产业,许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威海市鼓励、扶持城市科研机构深入农村搞科研,搞推广,搞农业科技培训,建示范基地。他们规定,凡涉农科技项目,市里都大力扶持。威海农业科学技术中心先后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38项,培育出“威糯王1号”、“红将军苹果”、“威椒1号”、“威椒2号”等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沿海渔村、渔业公司在大专院校和市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帮助下,建起40多处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00多项,其中国家海洋“863项目”20多项,大菱鲆育苗及养成、深水网箱养殖、工厂化养鱼、虾池养参等新技术、新成果大规模推广,成为全国最大的海参、鲆鲽类、海带养殖基地以及全国重要的贝类、工厂化养鱼和深水网箱养殖基地,科技在海洋与渔业中的贡献率超过60%。
为鼓励、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创办“农字号”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农户,以强企带农村,威海市筛选出30家市级企业重点扶持,各市区和中心镇筛选出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提高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33家,过100万的163家,带动基地农户38.9万户,户均增加收入2185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