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战略决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突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经济活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经济发展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012.46亿元,增长17.6%(比上年,下同),经济增长速度创1994年以来最高水平。人均GDP达到30899元,增长17.4%。
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3.48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28.43亿元,增长21.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90.55亿元,增长14.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7:58.2:31.1(经济普查结果)变化为9.6:61:29.4。全市税收收入占GDP比重达9.4%;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4.33%,提高0.41个百分点。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2005年是我市新的国资监管体制起步运转的第一年,也是市管企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年内完成了63户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和改革改制。对大企业集团,积极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推动国有产股权对外招商,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实现主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对国有控股(参股)上市公司,稳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小企业,继续通过市场化方式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有序退出国有资本;对特困企业,综合运用破产、清算、关闭分流等形式推进整体解困工作,并采取多种方式盘活资产、妥善安置职工。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7.63亿元,增长6%。农业内部各业协调发展。农业产值160.32亿元,增长5.6%;林业产值4.35亿元,增长10.4%;牧业产值58.44亿元,增长5.9%;渔业产值117.7亿元,增长5.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82亿元,增长29.3%。各业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分别为:农业占46.1%,林业占1.3%,牧业占16.8%,渔业占33.8%,农林牧渔服务业占2.0%。
农产品产量有所增加。全年粮食产量216.4万吨,增长9.5%,粮食单产395公斤/亩,增长5.1%;油料产量45.86万吨,增长2.2%;蔬菜产量288.46万吨,增长3.1%;水果产量329.41万吨,增长6.7%,其中苹果270.55万吨,增长7.7%。
牧业生产增长较快。年末生猪存栏158.04万头,增长8.8%;牛存栏38.96万头,增长4%;羊存栏56.03万只,增长14%;家禽存栏4657.49万只,增长7%。全年猪、牛、羊和家禽分别出栏217.85万头、13.73万头、48.36万只、9889.1万只,分别增长14.6%、8.5%、15.5%、10.8%。肉类总产量达到35.79万吨,增长14.8%;禽蛋产量32.44万吨,增长7.6%;奶类产量21.42万吨,增长5.9%。
渔业生产势头良好。名优新品种养殖和远洋捕捞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水产品养殖面积13.04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191.76万吨,增长6.3%,其中海水产品188.9万吨、淡水产品2.86万吨,分别增长6.2%和9.6%。在海水产品中,捕捞94.79万吨,养殖94.11万吨。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0.54万公顷,其中本年新育苗面积817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46.7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673.98万千瓦,增长6.9%;农村用电量48.37亿千瓦小时,增长2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6.42万吨,增长4.8%;有效灌溉面积26.52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3.4%,机电灌溉面积31.79万公顷。年末,全市6545个村全部通电、电话和汽车,自来水受益村4954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120.98亿元,增长23.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达2634户,增长2.7%,实现工业增加值1028.48亿元,增长34.6%。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增加值62.77亿元,增长9.2%;集体工业增加值152.39亿元,增长26.5%;股份制工业增加值384.9亿元,增长36.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325.34亿元,增长41.4%。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44.36亿元,增长14.5%。轻工业生产快于重工业,轻、重工业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356.6亿元和671.88亿元,分别增长37.7%和33.6%。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99.2亿元,增长35.1%。
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7.91%,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813.95亿元,增长51.8%;实现利润306.27亿元,增长59.4%;实现利税415.62亿元,增长51.7%;亏损面为7.48%,下降4.7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49.05,比上年提高47.55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发展较快。年末有资质建筑企业701家,职工年平均人数21.18万人。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0.75亿元,增长19.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24.84万平方米,增长11.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42.88万平方米,与上年持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60.38亿元,增长34.5%,其中规模以上投资(即计划总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1422.68亿元,增长39.3%。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在规模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54.47亿元,增长47.9%;第二产业投资894.46亿元,增长48.7%,其中工业投资843.27亿元,增长45.1%;第三产业投资473.75亿元,增长23.6%。
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9.88亿元,增长15.5%,其中住宅投资80.13亿元,增长15.1%,占整个房地产开发投资的72.9%。房屋施工面积1104.28万平方米,增长30.8%,其中住宅835.06万平方米,增长28.9%;房屋竣工面积294.22万平方米,增长29.8%,其中住宅248.10万平方米,增长47.4%。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99.58亿元,增长16.1%。从城乡销售增长情况看,城市高于农村。城市零售额428.72亿元,增长16.3%;农村零售额170.86亿元,增长15.5%。从行业情况看,餐饮业增幅较高。批发业零售额90.17亿元,增长14%;零售业零售额413.84亿元,增长14.4%;住宿业零售额10.22亿元,增长16.4%;餐饮业零售额59.93亿元,增长19.5%。从经济类型情况看,非国有经济增长快于国有经济。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74.41亿元,增长10%;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290.07亿元,增长19.5%;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94.24亿元,增长27.8%。
金银珠宝、建筑及装潢材料、儿童玩具类增幅较大。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61.1%,儿童玩具类零售额增长57.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增长49.5%,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零售额增长47.1%,通信器材类零售额增长38.2%,家具类零售额增长23%。
六、对外经济
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据海关统计,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14.8亿美元,增长43.6%。其中,出口64.83亿美元,增长44.2%;进口49.97亿美元,增长42.8%。在外贸出口中,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完成29.6亿美元,增长31.7%;加工贸易完成35.2亿美元,增长56.7%。按出口商品结构分,初级产品出口17.5亿美元,增长27.6%;工业制成品出口47.4亿美元,增长51.5%,其中机电产品出口22.7亿美元,增长85%。按市场结构分,对亚洲市场出口和进口分别为34亿美元和32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出口、进口总额的52%和64%,其中对日本出口和进口分别为15.2亿美元和6亿美元,对韩国出口和进口分别为9.4亿美元和20.2亿美元。欧美市场增长较快,对我市出口贡献率达到65.4%,其中对欧洲市场的出口和进口分别为9.2亿元和6.6亿元,分别占全市出口和进口的14.2%和13.2%。
利用外资大幅度增长。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1265项,增长28.2%;合同外资额65.06亿美元,增长54.9%,其中合同外商直接投资61.11亿美元,增长50.7%;实际利用外资25.5亿美元,增长77.5%,其中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9.08亿美元,增长44.5%。
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同额2亿美元,增长20.4%;完成营业额1.68亿美元,增长21.2%;外派劳务人员8029人次,增长20.8%;年末在外人数1.19万人,增长20.2%。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稳步增长。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6561.3公里,其中一级公路通车里程634.3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68.9公里。全社会完成旅客运输量9315万人次,增长6.7%,其中公路旅客运输量8759万人次,增长6.9%;铁路旅客发送量246.8万人次,增长6.7%;水路旅客运输量250万人次,下降2.7%。全社会完成货物运输量16199.3万吨,增长27.9%,其中公路货物运输量13608万吨,增长29.1%;铁路货物发送量686.8万吨,增长9%;水路货物运输量1903万吨,增长27.7%。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8502.9万吨,增长17.8%。
航空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执行航线61条,平均每周有143个航班。全年航空货邮量达到1.47万吨,增长33.2%;客运量59.2万人次,增长15.6%。旅客吞吐量117.75万人次,货物吞吐量2.53万吨,分别增长17.6%、38.3%。
邮电通信业较快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7.56亿元,增长13.3%;电话装机容量328.12万门,增长4.1%;固定电话拥有量245.28万部,增长3.6%;移动电话拥有量269.19万部,增长17.5%。
旅游业发展加快。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454.56万人次,增长22%,其中,国际游客18.51万人次,增长24.2%;国内游客1436.05万人次,增长22%。旅游总收入117.54亿元,增长26.5%,其中,国际旅游收入1.32亿美元,增长25.8%;国内旅游收入106.69亿元,增长26.7%。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境内财政总收入达到293.5亿元,增长24.8%;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7.04亿元,增长36.0%。其中营业税17.12亿元,增长17.7%;增值税15.46亿元,增长105.8%;企业所得税7.97亿元,增长18.5%;个人所得税2.28亿元,增长22.6%。全市国地税完成税收收入189.25亿元,增长22.2%,其中国税系统共组织各项收入127.78亿元,增长21%(其中国内税收87.35亿元,增长25%);地税系统共组织各项收入61.47亿元,增长24.8%。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支出得到保证。全市财政支出114.11亿元,增长24%。
金融存贷款稳步增长。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1683.2亿元,比年初增加207.95亿元;本外币贷款1148.4亿元,比年初增加169.02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636.12亿元,比年初增加209.74亿元。其中,企业存款372.34亿元,增加13.54亿元;储蓄存款1015.41亿元,增加122.09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115.51亿元,比年初增加168.0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655.69亿元,增加40.28亿元;中长期贷款317.11亿元,增加38.97亿元。
证券交易增长较快。至年底,我市证券营业机构20个,股民开户25.35万户,增长0.2%。年交易额444.6亿元,增长25%。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商业保险机构达15家,全年完成保费收入36.43亿元,增长5.8%;受台风、雪灾影响,保险赔款增幅较大,全年赔款支出6.9亿元,增长39.7%;赔付率18.96%,上升4.56个百分点。
九、科学技术
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工作再上台阶。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36项,列入省各类科技计划120项,列入市科技发展计划98项。全市专利申请2430件,其中发明专利527件,专利授权800件,实施专利技术927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400家,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20.34亿元,增长64.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8.61%,比年初提高4.9个百分点。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150多项,其中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奖45项,市奖55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占科技成果总量的55.2%。全市共建立36处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重点的企业创新平台,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23处。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学前教育:全市有幼儿园1575所,入园幼儿3.83万人,在园幼儿11.89万人。
义务教育:全市有小学980所,招生5.78万人,毕业生6.85万人,在校生33.16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89%,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升学率为100%。初中290所,招生7.17万人,毕业生10万人,在校生30.45万人。盲聋哑学校9所,招收残疾儿童106人,毕业生109人,在校残疾儿童911人。
高中段教育:全年全市高中阶段共招生8.96万人,包括技工学校招生1.28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升学率为88.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升入普通高中的升学率为43.4%,比上年提高1.24个百分点。普通高中66所,招生4.34万人,毕业生3.64万人,在校生13.31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不含技工学校)79所,招生3.77万人,毕业生3.05万人,在校生11.33万人。驻烟普通中专17所,招生1.52万人,毕业生1.26万人,在校生5.06万人。
普通高等教育:现有驻烟普通高校8所,二级学院4所,分院2所。全年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数4.27万人,在校生13.03万人;招收成人本、专科学生数1.01万人,在校生数1.93万人。
教师队伍:中小学教师队伍人数开始上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初中、高中师生比下降,小学、职业学校师生比提高。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及特殊学校有教职工7.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6.43万人。
文化广电事业继续发展。至年末,全市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1个,艺术表演场所8个,公共图书馆1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3个,博物馆9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7个。全年共出版各类报纸9221万份,期刊164.7万册。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广播电台1座,对国内广播节目13套,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6.39%。地市级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2座,节目11套,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5.1%,有线电视入户率为56.3%。
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96所(不包括诊所),拥有床位1.7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0.9万人,注册护士0.62万人。
体育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竞技体育工作再创辉煌。在第十届全运会上我市99名运动员参加了21个项目的角逐,夺得9枚金牌、3.5枚银牌、4枚铜牌,所得金牌数占山东省金牌总数的五分之一强。体育公园建设稳步推进。在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点的基础上,又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优秀体育公园,“中国射击协会训练基地”也正式挂牌命名。群众体育工作广泛开展。社会捐建健身路径50多条,筹资20多万元购置了50副篮球架,投放社会。目前,全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达到2600多人。组织举办了烟台市第五届全民健身月暨知名企业健身大赛、全市迎春长跑、烟威全民健身对抗赛等多项声势浩大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产业发展有新起色。体育彩票全年销售2个多亿,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十一、环境保护、城市建设
空气环境质量:从总体看,烟台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总体上属良好级,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占99%。2005年市区二氧化硫年均值为0.044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市区二氧化氮均值为0.029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一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06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市区降水pH年均值为6.09,降酸雨1次,酸雨频率为1.5%。2005年八县市环境空气质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水环境质量:全市饮用水源地除总氮外均符合饮用水源水质标准;全市主要水库门楼水库、高陵水库、王屋水库、龙门口水库、沐浴水库及庵里水库年均值均符合地表水Ⅲ类标准;2005年大沽夹河、辛安河、五龙河、黄水河和界河的监测结果表明:主要河流基本满足各自功能区的要求,大沽夹河、辛安河和黄水河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五龙河和界河水质也达到功能区要求。近岸海域水质以一类、二类海水为主,100%的测点达到近岸海域功能区要求。
声环境质量:2005年烟台市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年均值为69.1分贝,符合国家标准,芝罘区交通噪声超过国家标准,为71.9分贝;区域环境噪声年均值为55.1分贝。区域环境噪声和和道路交通噪声均与2004年基本持平。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形象大大提升。旧居民区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对市区14个社区、7.1平方公里范围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综合整治,受益居民3.19万户、8.54万人。市区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改善。一是加强了市区生活垃圾清运、无害化处理以及建筑垃圾处置工作,垃圾清运及时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二是加强了公厕和垃圾容器等环卫设施的改造与管理,环卫设施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加大了对卫生死角的整治力度。四是面对今冬突如其来的暴雪灾害,采取应急措施,清运积雪,保证了市民的正常生活秩序。
园林绿化工作呈现新气象。滨海中路和滨海东路等重点绿化工程按计划完成,义务植树和雨季造林达到了预定的目标,组织对市区部分绿地进行了调整改造,公园景点建设成效显著,城市绿化的日常养护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市区亮化美化取得新进展。完成了1000多套路灯的建设改造任务,主次干道亮灯率保持在98%以上,支路及街巷路灯亮灯率达到97.4%,都超过了部颁标准。
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2005年,滨海中路东路绿化、市区部分路段路灯改造、套子湾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管改造、辛安河污水处理厂配套、虹口河下游改造工程、学院路、市区大庆河、钢管河河道改造及幸福区片五条排水明沟的污水截流整治、红旗路师院段道路拓宽改造等八项重点工程的建设任务都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预定计划。
为民服务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市区集中供热新增50万平方米,芝罘区范围内的天然气置换也已启动并顺利推进,对宫家岛水厂10万方供水系统及供水机电设备进行了改造,完成了套子湾污水处理厂排海压力管改造、辛安河污水处理厂配套、虹口河下游河道改造等污水处理工程,排水设施完好率保持在86.9%以上。烟台市在2004年获得“山东省节水型城市”的基础上,2005年又荣获“全国节水型城市”荣誉称号。
十二、物价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6%。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1%,消费品价格上涨1.2%。消费品价格中,居住价格上涨最高,为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6%,食品类价格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4%。
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3.2%。其中轻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1.8%,重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4.6%;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4.2%,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涨0.6%。
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总水平上涨8%。其中燃料动力类上涨15%,化工原料类上涨13.4%,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上涨10.6%,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类上涨4.9%,黑色金属材料上涨3.2%,木材及纸张类上涨2.4%,纺织原料类上涨2.1%,农副产品类上涨1.9%。
房屋销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6.2%。其中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6.8%。在商品房中住宅价格上涨6.7%。房屋租赁价格上涨3.1%,住宅租赁价格与上年持平。
十三、人口、居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人口小幅增长。年末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户数为225.03万户,人口为647.78万人,人口比上年增长0.15%,其中非农业人口296.81万人。市区人口达到176.26万人,增长1.1%。全市全年出生人口4.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41‰,下降0.4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6.65‰,上升0.2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6‰,下降0.66个千分点。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452元,增长15.3%,其中工薪收入11808元,增长11.5%。人均消费性支出为9035元,增长12.2%。其中,食品消费支出3361元,增长11.9%;衣着消费支出1458元,增长29.3%;家庭设备用品服务支出272元,下降32.1%;医疗保健支出933元,增长46.0%;交通通讯支出883元,增长22.8%;娱乐文教服务支出997元,下降16.9%;居住消费支出793元,增长18.0%;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338元,增长15.1%。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2%。全市城市居民人均现住房使用面积18.67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6.5辆、摩托车32.5辆、影碟机57.5台、空调器42.5台、微波炉66.5台、电脑46台、移动电话145.5部、健身器材5.5套、钢琴4架。
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347元,增长14.7%,其中来自第一产业的纯收入2297元,增长16.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38元,增长11.7%。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233元,增长9.9%;衣着消费支出254元,增长12.4%;居住消费支出405元,增长15.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21元,下降13%;医疗保健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274元,增长7.8%;交通通讯消费支出316元,增长22.7%;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491元,增长19.6%;其它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44元,下降7.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29%。全市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7.66平方米,增长4.2%。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汽车(生活用)1.24辆、摩托车58.85辆、影碟机34.25台、移动电话60.88部、彩电105.13台、电冰箱76.99台、洗衣机52.39台。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工作成效显著。全面推进福利事业与救助事业的社会化,实现了社会救助帮困制度化、网络化和经常化目标,城乡困难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年末,全市福利收养单位153个,床位9499张,全年收养7112人;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4.66万人,增长4.7%;城镇社区服务设施493处,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乡镇有100个;年内福利企业达232个,安置残疾职工4423人;年内全市共捐款8676万元。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实现新突破。通过进一步完善责任指标考核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大力落实岗位开发责任、就业困难群体援助责任、优惠政策扶持责任、劳动力市场和社区平台服务责任,促进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加快推进,保持了就业再就业总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年内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3.2万人,增长22.2%,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6万人,增长57.9%;“4050”和“三类困难家庭”失业人员再就业9000人,增长32.4%;组织输出农村劳动力3.9万人,增长44.4%。城镇登记失业率3.2%,低于年度计划控制指标0.3个百分点,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年末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82万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594元,增长20.4%。
十四、重点园区建设
烟台开发区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270.04亿元,增长3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5亿元,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210.27亿元,增长40%;第三产业增加值50.02亿元,增长18.2%。三次产业的比例为3.6:77.9:18.5。全区人均GDP达到18.21万元,增长26.6%。年末注册各类企业单位(含私营个体)达到11319家。实现工业利税达到36.16亿元,增长2.6%。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46.26亿美元,增长78.9%,其中出口总额20.11亿美元,增长100.3%。全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引进项目275个,其中外商投资项目107个;合同外资额7.73亿美元,增长50.5%;实际利用外资2.9亿美元,增长124.9%。全区完成各项税收总额33.48亿元,增长35.1%;实现财政总收入34.18亿元,增长43%.
高新区快速发展。合同引进项目总投资506.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额5.76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238亿元,技工贸总收入1104.4亿元,财政收入44.72亿元,外贸出口23.74亿美元。
烟台出口加工区(A区)保持健康有序发展。区内现有注册企业99家,其中外资企业91家,从业人员6000余人,已经形成了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化妆用具三大支柱产业,2005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65亿元,占全区销售收入的55.1%。对外贸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05年进出口总额超过2亿美元,其中出口完成1.1亿美元。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字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