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酒制造者分别从酒厂和印刷厂买来廉价的食用酒精、商标标志等;隐藏于民宅内,手工灌制各种假冒名优酒;而这样一瓶成本不足两元的假酒,最终通过酒楼卖出几十甚至几百元的高价。消费者尽兴而去时,剩下的酒瓶,饭店还可以再赚一笔,然后洗瓶厂会把这些从饭店收来的酒瓶清洗后再卖给假酒制造者。 如此循环往复,完成了“假酒之旅”。
暗访回收酒瓶堆成山散装白酒大桶装
顺着津霸公路,记者来到了天津市北辰区青光镇。这里是天津与河北的交界地带,青光镇所辖的六个村沿津霸公路分布,又毗邻天津外环路,交通运输十分方便。
进入青光,首先映入视线的是村中小山似的码放着的各式酒瓶,一包包堆放在村中的各条胡同里。记者还注意到,这些酒瓶都经过仔细分拣,每一包麻袋内装的都是同一种品牌、同一形状的酒瓶。
记者很快又注意到了在村中往来穿梭的各式面包车,这些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车身玻璃上都贴有深色的车膜。在深色车膜的遮挡下,我们无法辨认车厢里拉的是什么货物。
另一个细节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青光村里活动频繁的贴膜面包车,经常出入同一个地点,就是津霸公路边上、青光村西头的天天乐酒厂。
经过多天的外围观察后,记者跟随在一辆红色面包车的后面,也进到了天天乐酒厂内,终于揭开了面包车内的奥秘。
这些车无一例外拆下了后面两排的座椅,满满码放着同种型号的大桶。这种桶每个容量50升,每个车内都码放着数十个这样的大桶。所有的面包车都有序地排在天天乐酒厂的一个车间门口,由这里的工人拿着一个大管子挨个给车内的大桶娴熟地灌装着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而这些大管子连接的正是这个车间内的储酒罐。
酒厂的业务员告诉记者,这些面包车都是来这里买散装酒的,根据度数的不同,每斤价格也就在1元到1.2元之间不等。
检查灌假酒全凭手工四个人日产百箱
就在记者在青光村调查的同时,天津市工商局根据举报联合市公安局组织了一次对北辰青光一带的执法检查行动。记者随同执法人员记录了这一次的执法检查过程。
在青光丰收道检查的一路执法人员很快察觉到了浓烈的酒味,经过仔细辨别,酒味来自一扇大门紧锁的小院。几经周折后,门才被打开。
这是一套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小院,院内摆放着大量盛散装酒的大桶。正是记者先前调查中发现的那种面包车从天天乐酒厂拉散装酒的大桶。屋里则堆满了多个品牌的酒瓶、商标和包装物。包装物都是新的,但装酒的瓶子则是记者先前就见到过的那种码放在胡同里的酒瓶。共有4名工人正在这里灌装着各品牌的假酒,虽然没有流水线,但工人都有各自明晰的分工。
没有生产标准、没有计量器具、没有任何特种生产设备,一切全凭手工,假酒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这些工人告诉记者,她们每天早上8点来,晚上6点离开。就这么一家假酒加工点,一天就能够灌装出12瓶一箱的白酒100余箱。
溯源想要啥牌有啥牌酒瓶回收挺专业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你想要什么牌子的酒瓶子都有。骗了普通消费者的正是这些真酒瓶,可奇就奇在哪来那么多旧的真酒瓶呢?
记者深入调查了青光村及周边酒瓶回收站。在距离青光村那两个造假户不足一公里的一个酒瓶回收站,记者发现了一间隐藏其中的车间。院内和车间里堆放着大批回收来的各品牌酒瓶,工人们正分工有序地给这些瓶子做着清洗分类,然后再次打包。而这样清洗出的酒瓶,正如我们在青光镇那里看到的,被直接用于灌装散酒,再贴上一个名酒的标签就上市了。
在洗瓶厂这四条所谓的半自动化生产线上,分别在洗着不同品牌的酒瓶。工人告诉记者,这套设备是为提高洗瓶的效率特制的,每名工人每天可洗五六包瓶子,每包装90个瓶子。记者问回收瓶子的商户负责人,这些印着某名酒厂专用的瓶子,卖去了什么地方时,对方含糊其词,不愿明确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