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长沙电视台女性频道2004年摄制的电视专题片《八千里路云和月》记载的是一个寻找无名抗日女兵的故事,虽然最终没能确定女兵的身份,但女兵的爱国精神感动了无数观众,这部专题片因此在去年底获得2004年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 电视专题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在摄制过程中发现了一大批勇敢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爱国女性。这就是《八千里路云和月》寻找的那位无名女兵。
老军人迎接女兵遗赅魂归故里。
女性频道记者在查找历史档案。
《八千里路云和月》喜获大奖
本报讯记者昨日从长沙广播电视局获悉,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办、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承办的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2004年优秀作品奖已于2005年年底在杭州颁奖,长沙电视台女性频道选送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喜获大奖,这也是湖南广播电视界惟一一件获此殊荣的作品。
《八千里路云和月》讲述的是长沙、徐州两地媒体联合寻找无名抗日湘籍女兵身份的感人故事,虽然最终没能查出女兵的名字和亲人,但在寻访的过程中,却发现了当年的一大批和女兵一样投笔从戎热血青年。节目播出后引起很大反响,节目组接到观众大量的电话、手机短信和来信,观众们深深地被节目中的女英雄和那个时代的爱国热情所感动。
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下设电影“华表奖”、电视剧“飞天奖”和广播电视节目奖3个子项。2004年广播电视节目奖共收到来自央视以及全国各省市广播电视作品1305件,共选出124件优秀作品,占总数的9.5%,获奖数额较往年大为压缩,也增强了参评节目的竞争性。(林俊)
寻找的是抗日英雄的精神
林俊
《八千里路云和月》讲述的是一个跨越60余年的感人故事。1938年,一位年仅18岁的湖南女兵为抢救战友牺牲在抗日战场上。临终前,女兵托当地(江苏省徐州市)一位老奶奶捎一封信回故乡。60余年后,受托老奶奶的孙子———徐州市铜山县柳新镇口上中学50多岁的陈开灵老师向媒体求助,寻找英雄故乡的亲人。
参与节目制作的编导赵仁东回忆道,为查出女兵的身世和寻找女兵的亲人,节目组兵分两路:一路由赶到徐州市采访,另一路在长沙寻找线索。通过陈开灵介绍,工作人员了解到女兵是长沙女子中学的一个在校读书的学生,为参加抗日战争,瞒着家人来到徐州战场上。
节目组先后到了台儿庄大战历史纪念馆和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都没有查到任何的结果。根据女兵出自长沙女子中学这条线索展开了查找,查出了女兵所在的学校,就是现在的稻田中学。在寻访中,却始终没能查找出女兵的名字和亲人,但却找到了一大批和女兵一样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的身影。
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续集的编导黄丽莎告诉记者,在2005年,事情又有了转机:当年8月,频道《女人故事》栏目组接到稻田中学校友会谭映天的电话。谭映天说,接到原稻田中学普十二班的学生王杏华的电话,王杏华觉得照片中的女兵比较像一位同班同学。已经86岁高龄的王奶奶回忆起,有一位叫刘守玟的同学与照片中的女兵比较像。“王奶奶见到我们后情绪激动,她在纸上写下了‘刘守玟是同学’,而且还写出‘刘守玟是桃源人’”。黄丽莎说。
栏目组通过与桃源民政局、公安部门联系,没能找到有关刘守玟的资料,因为缺少有力的证据,因此不确定无名女英雄就是刘守玟。续集还是留下了遗憾,但黄丽莎表示,要查找的不仅是无名女兵的身份,更是对当时那种国难当前奋勇杀敌的抗日精神的追寻。确定女兵身份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找回了那种民族精神,无名女兵可以是勇敢抗击日寇中的任何一员。赵仁东说,“《八千里路云和月》在我们台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女兵为国献身的无畏精神感动了很多观众,让许多不太了解那段历史的年轻人震撼。”
英雄不用墓志铭———评电视专题片《八千里路云和月》
陈书林
记得儿时有部叫做《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影片,描述的是一名女大学生冲破家庭阻扰,投身抗日的坎坷故事。几十年过去了,又一部叫作《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电视专题片呈现在我们面前。也是抗日题材,也是一名女学生。只不过,前者是电影里虚构的人物,后者是现实中真实的英雄。《八千里路云和月》以一组组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历史镜头,为观众展现了中国土地上曾经上演过的历史:敌寇的屠杀、喋血的同胞、群情激昂的游行队伍,大刀土枪的全民武装……电视片的主人公———湘籍无名女兵,便生活在这样一个民族危难的年代。
年仅18岁的她,大概刚刚游行归来或送别了奔赴前线的战士,按捺不住澎湃的激情,悄悄脱下校服,换上戎装,瞒着疼爱她的父母,毅然奔赴到抗战的最前线。就在举世闻名的台儿庄大战中,她牺牲了。她叫什么名字?是哪所学校的学生?家中还有哪些亲人?人们都不知道。
她留给我们的,只有一张照片,还有一丘荒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媒体踏上了女兵身世、踪迹的寻访之旅。电视片从这里切入,带着观众随记者从长沙至徐州、台儿庄、南京、北京,探访旧时战场,寻找历史的证人,翻开泛黄的档案……电视清晰而细腻地记录了这一切。观众看到了许多不曾见过画面,听到了许多不曾知晓的史实。
而且,观众感觉得到,随着寻访的推进,电视片的主题也不断推进,它的内涵变得丰富厚重起来。这次寻访的主题,从一个女兵的身世、踪迹,已发展到一个群体———这就是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许许多多像无民女兵一样的湖湘女儿,她们以自己柔弱的肩膀,担负起了民族的兴亡———“应为江南添壮气,湖南新到女儿兵”。
历史档案和史料记载的谢冰莹“湖南战地服务团”、王家桢“女子大刀队”、“衡阳人民敢死挺进队”……,还有许多老人讲述的他们同学、亲友从军杀敌的故事,这些曾经鲜活的湖南女性为我们构筑起了一座丰碑,兀然矗立在我们面前。电视片到此已形成了一个高潮,但无名女兵仍是一个迷。就在观众既为湖湘女儿英雄群体所感佩,又放心不下女兵而若感惆怅之际,电视片浓墨重新地记录下了迎接女兵遗赅魂归故里的感人场景。电视片捕捉了许多细节:含泪的老人庄重地向女兵遗像行军礼;满脸严肃,又不失稚气的孩子奉献鲜花……这些镜头传递了一个信息:为了国家民族的尊严和繁荣,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我们愿意像先烈们一样,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此时此刻,女兵叫什么?她从哪里来?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只要民族精神还在,那么,无名女兵,还有千千万万的无名先烈,就已经永远镌刻在人民的心上。(作者为节目策划兼顾问)
面对历史,应该严谨客观
李湘树
长沙电视台女性频道寻找无名抗战女兵的报道,震撼了许多人的心灵。报道的感人之处在于,不但揭开了一段尘封多年的历史与真相,还由对一个特定女兵的寻访,变成了对一个特定群体的寻访,变成了对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共同心音的寻访,这就是对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所体现的万众一心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的寻访———这是寻访女兵报道的最大价值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后来有的媒体,在没有直接可信证据的情况下,就迅速把女兵定位在“刘守玟”这样一个姓名下,实际上是偏离了报道的初衷和宗旨,背离了历史的真实与严谨,而落入了急功近利的“炒作”嫌疑中。可喜的是,《八千里路云和月》没有如此,即便在续集中,也是抽丝剥茧般地提出了观众的疑问,坦承地表露了看法:确定女兵身份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都希望女兵的身份最终能水落石出,但面对历史,这必须确凿无疑。假如不能确证无疑,那还不如暂时不确定。
因为她们都有一个名字叫“英雄”。回到女兵,我真希望那块“无名女兵”的墓碑上,不要轻率地刻上“刘守玟”三个字。历史是真实无疑的,面对历史,我们应当坚守严谨与客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