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过个肥年。蒙钟德 摄
政府援手,万宁“达维”灾民春节住上新房子。张杰 摄
一年之计在于春。李英挺 摄
海口
晚报网2月6日讯:
农民乐(文昌文城贵坡村)村里今年又“绑”大台戏
“我建议今年村里还绑(订)大台戏(琼剧),请大家自愿捐款。”
正月初二凌晨,在贵坡村传统的庙会上,随着村里德高望重的左文安大哥的一声倡议,父老乡亲们立即齐刷刷地掏腰包。不消半个钟头,文安大哥便宣布:“乡亲们当场捐款5070元,还有没到场的乡亲肯定也会捐款,今年绑一台大台戏和一部公仔戏(木偶戏)肯定没问题了。”
我的老家贵坡村就在琼文高速公路文城出口处附近,属文昌市文城镇坑美村委会管。自从改革开放以后,贵坡村每年春节都要“绑”一台木偶戏。而在去年春节,村里的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群体便提出倡议说,木偶戏大家看起来已经不带劲了,现在大家生活都好了,公仔戏照样“绑”,再“绑”一台大台戏吧。此倡议一出,村里应者如潮,40户人家一下子捐了6000多元。去年正月廿八,贵坡村40户村民破天荒第一次在家门口看了一部真人真声的琼剧,场面真的是“相当的”热闹。观众有四五百人,连邻村的乡亲们也来过一把戏瘾。
贵坡村人多地少,过去是响当当的穷村,人们拼命往南洋走,造成祖籍该村的侨胞非常多。长期以来,贵坡村村民靠着一亩三分地,用锄头铁铲拼尽力气也挖不出几个钱来,别说是看大台戏,就是一年看一部公仔戏,也是一件很难的事。
近几年来,贵坡村凭借离市区只有四五公里路的区位优势,大打“打工经济”牌。村里的青年人,十有八九把“饭碗”放在城里。他们有的在城里搞建筑,有的搞运输,有的当服务员,也有打工赚了钱后开店当老板的。以我的堂哥敦义一家为例,敦义哥本人在城里当木工,妻子在菜市场摆个摊卖菜,儿子开风采车,儿媳在城里为某研究所养姬小蜂;他的弟弟敦伦则在城里某酒家当厨师,儿女们都在城里当售货员或服务员。
现在的贵坡村晚上热热闹闹,一到白天却成了“空壳村”,村里很少看到人影。他们大多都运作着这样一个生活方式:日出进城打工,日落回村睡觉。而就是这种生活方式,使贵坡村村民破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农户如今吃穿不愁,许多村民还盖起了新居。其中有一幢春节前刚落成的新屋成了春节期间村民们参观的景点。这幢房子的造价约八九万元,方方正正,典型的文昌农村的“正屋”样式,而引人注目和驻足的不在于房子的高档和漂亮,而在于新屋的主人——一位二十出头在城里打工的年轻人。如此年纪轻轻就能盖房置业,这在村里的父辈们看来是不可想像的。这幢新屋就是贵坡村甚至邻近村庄年轻人的一个榜样,诠释着老家的一句老话:“出外拼拼,胜过在家。”
大年初三那天,我带妻儿到村里转了一圈,看到幢幢刚修起的漂亮房子,在城里长大的11岁儿子举起数码相机拍个不停。
昨天下午,我打电话回家得知,贵坡村今年收到的戏款总数已近6000元,左文安大哥已到县城“绑”了一台大台戏,是文昌市青年剧团的,戏身价是4200元,演出时间定在正月十二。
农民喜(
海口
三江罗悟村)用上手机联络好方便
春节串门,原来仅靠上门事先约定,但现在更多的是靠手机。记者春节回老家过年,发现农村人的手机已普遍增多,总数量已超过了固定电话。
去年,海口市三江镇罗悟村的青年小恒揽到一门独特的生意——帮海口市一名花商到坡地上采摘野花用于插花。他和妻子骑摩托车早出晚归,每天总能卖几十元钱。当地的坡地采摘完了,就到邻近的乡镇。但因为没有手机,花商找他很不方便。三个月后,他花800元,买了一部手机。
他说,有了手机方便了许多,每天花商要多少货,怎么送货,一个电话就轻松搞定。很快,他就学会了发短信,与花商之间的联系更多依靠短信。
同村另一位农民阿伍是一位石匠,工作地点在集镇附近的一家石场里:锯石块或石条。这些石块和石条的用途包括:墓碑、胡椒柱、城市人行道地板砖等等。石场没有安装电话,联系生意很不方便。阿伍和其他工友一商量,每个人干脆都买了一部手机,做到随时随地都能找得到人,对外联系业务也方便。
像小恒和阿伍的村民还有很多。有村民初步统计了一下,去年村里人新入网的手机近百部,这个数量大大超过了固定电话。
有了手机,原先安装的固定电话作用也大大减弱,更多的只是接听电话。小恒说,因为购买的是通信公司在农村地区推出的特定手机卡,手机的费用并不高,一般一个月不会超过50元。
但令这些拥有手机的农民惟一感到遗憾的是,因为移动基站建在集镇上,离村里还有一段距离,手机信号不是太好,有时还根本接不通。小恒说:“有时遇到急事,真有点窝火。”
农民盼(万宁东澳新群村)文明生态快快进咱村
“你们村的环境太差了。”正月初三的上午,披着和煦的阳光、带着浓浓的喜庆从海口市前往万宁市东澳镇新群村朋友家拜年的胡先生,进村后刚与朋友见面,就直率地如此说道。其实,跟胡先生有着同样深切感受的,还有该村众多外出回乡过年人员以及祖祖辈辈居住在村子里的数千名村民。
在与记者交谈过程中,村民们的话语间不时流露出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在新的一年里,快快把这里建成文明生态村,让自己的村子也来个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让大伙都能切切实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
新群村距离万宁市区约10公里。因为依山傍海又盛产钛矿等,这里的不少村民生活相对宽裕,外出工作人员也比较多,也使得这个村子远近小有名气。
刘先生生于该村、长于该村,后经奋斗离开村子到海口工作已有多年,但对村子里的情况依然非常熟悉。
他说,每逢回乡到海边走上一趟,是村子里不少外出人员一直以来最为惬意的事情之一。可往往一回到村子里,他们的脚步就不由得变得迟缓起来。因为村子里大多没有排水沟、牲畜没有圈养、垃圾不知该往哪里倒、村子建设无规划等等,于是村子里常常是污水横流、粪便碍脚、臭味冲鼻……走路时,稍有不慎,就可能“踩地雷”。
尤其令村民担忧的是,上述种种,不仅已经严重影响到村容村貌,影响到他们居住的环境,甚至已经威胁到了村民的身体健康。
新群村不少外出人员及村民一脸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们曾到过万宁、琼海、文昌一带的文明生态村看过,也从报纸、电视上了解了我省文明生态村的建设情况,非常羡慕人家的村庄。
“只是我们村子比较大,估计建设难度也相对大,不知道政府会不会给予考虑和扶持?”离乡返城时,村民们探询的语气里满是期待……
农民忧(定安龙门南丹村)碎石生意没人开发
今年春节,回到老家定安县龙门镇南丹村。
大榕树、池塘、石头房子,还有很多老面孔的父老,除了石头还是石头,童年的时光在三十年后还是停留在斑驳的石头上。
记忆中的家乡,石头特别多。村子通往外面世界的路也到处是石头,房屋用石头垒,院子用石头铺,院墙用石头围,灶台用石头砌,甚至锤子等各种工具也用石头制成。
当然,村子里人人会做石匠活。年过花甲的叔父吴维忠在村子里德高望重,是手艺很好的石匠。他会在巨大的石头上打孔眼,塞上铁锲,然后抡起大锤子,“咳”一声集中所有力量砸到铁锲上,巨石便沿着他设计的路线裂开了。那么巨大的石头,在他几枚铁锲及几锤子下来,就让摆平成数百块四方体的建筑材料了。平时,村里要修建房屋,他的准星最准,都会请他去测屋角水平线。以前,叔父会打些石头、石子卖给商家赚钱,而且这钱也占了全年收入的一半以上。
在叔父看来,这些石头都是宝。现在,建筑材料价格一涨再涨,这些石头更值钱了。“满地都是石头,这都是钱呢。唉,只是我们这儿穷,没有人来开发石头生意啊。”他这样说。
村子里早已拉上电,自来水在2002年时已经进户,自家也种上了冬季瓜菜,做起了“外贸”(家乡人称生产运销冬季瓜菜),收入也增长了不少。生活是比过去好多了,但叔父有个心思一直在转:我们这儿的石头多,是劣势,但也是商机呢,好好做好这生意,每家每户是笔大收入。
于是,今年在外出人口回来过年时,叔父谈了自己的想法:“要发展我们村庄,做碎石生意是条好路子。”他分析说,现在外面的建筑材料见涨,我们这儿的石头可是最好的建筑材料,遍地都是石头,可生产石料如碎石、石子、石块、石砖等等,甚至可以制作盆景用的石盆、风景盆、石桌、石椅,这样我们的石头就可以变成钞票啦。但是这需要资金来投入,我们可以招商引资,也可以集资解决。我们可以购置碎石机等各种设备来开发石头生意。
原来,这石头也是钱啊。看来,叔父对家乡的落后比我看得清楚,对于家乡的发展他比我们心急。
农民思(海口龙泉西江村)为家乡发展共谋良策
今年春节,海口市龙华区龙泉镇西江村李雄等外出人员一点都不能清闲下来:他们忙着为家乡新一年里的发展出谋献策。
大年初一上午,西江村干部李元盆将李绩林等20多名外出人员召集在一起,并邀请村里老人和部分代表共40名,集中在村委会办公室里,共同商讨西江村2006年的发展。
西江村位于南渡江畔,圆椒是西江村一大瓜菜,每家每户每年都种植,今年的种植面积也有800多亩。部分村民靠种植圆椒走上致富之路,但如今他们遇到了难题——很难请到专家到村里授课,种植技术很难有新的发展。
在座谈会上,外出人员认为,西江村应该继续引领冬季瓜菜这一品牌,将西江圆椒打到更加广阔的省外市场去。村民们遇到的这些问题,要靠全体村民共同努力,依靠技术解决。
此外,外出人员也认为,西江村道该修一修,目前村道崎岖不平,路不行种再好的圆椒也没用。
帮家乡的发展出谋献策只是外出回乡人员的一个方面。为了让更多村民远离打扑克、搓麻将这些不良习惯。外出人员想出一个办法:春节期间,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让村民远离牌桌。除夕夜,部分外出人员共捐出1700多元钱,用于春节期间拔河和套鸭活动资金。
大年初一中午,西江村拔河比赛开始了,全村村民将整个排球场围得水泄不通。经过几轮角逐,西江村三队获得第一名,顺利领走300元奖金。
在另外一个场地,西江村套鸭活动也同时进行。因有了套鸭子和拔河比赛活动,今年春节期间,西江村打扑克、搓麻将的村民越来越少,更多的村民聚集在一起,交流种植瓜菜经验和聊天。(洪宝光吴棉卓上雄 吴钟斌 翁朝健)(来源:海南日报) | |
|